-
腹皮痈
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腹痈、肚痈。腹皮痈的病因病机: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腹皮痈的症状: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腹皮痈的治疗: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若痛不减而加剧,为脓将成,宜急服托里透脓汤,待痈肿色赤应指,宜急切开引流。
-
丹毒痈
又名小腹疽、小腹痈、丹毒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少腹疽
又名小腹疽、小腹痈、丹毒痈。少腹疽的病因病机:有头疽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又名腹痈、肚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小腹痈
概述:小腹痈为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小腹疽、少腹疽、丹毒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脐上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壅肾疮
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壅肾疮的病因病机:壅肾疮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中发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嚇痈
嚇(hè,音贺)痈病名。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处之腹皮痈。出《外科大成》卷二。亦名赫痈。证治详见腹皮痈条。
-
幽痈
幽痈病名。指生于脐上七寸上脘穴之腹皮痈。见《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可参见腹皮痈条。
-
冲疽
概述:冲疽:1.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又名中发疽、壅肾疮、脐上疽。又名对脐,又名历肾。”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少腹瘟
少腹瘟为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小腹痈又名小腹疽、少腹疽、丹毒痈。见《疡医准绳》卷四。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若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初起可用艾灸患处七壮,内服仙方活命饮;气实便秘者,宜服内疏黄连汤;体弱者内服十宣散。
-
赫痈
赫痈病名。指发生于建里穴处之腹皮痈。出《医宗金鉴》卷六七。即吓痈。详见该条。
-
天仙丹
《疡科纲要》卷下:组成:三仙大红升丹(须自炼者为佳)2两,天仙子6两(研极细),五虎拔毒丹1两,梅片3钱。功效:提脓拔毒,去恶腐。考《本草纲目》有莨菪子,一名天仙子,而所载形色性情,实非此药,或粤省所独有,未入本草之物,颐用之有年,恃为利器,爰合以三仙丹数味,配为一种末子,专治大毒大腐。
-
吓痈
吓痈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若痛不减而加剧,为脓将成,宜急服托里透脓汤,待痈肿色赤应指,宜急切开引流。
-
腹痈
腹痈病名。指发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之痈疮。出《保婴撮要》卷十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
中脘疽
中脘疽为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又名胃疽。指生于脐上四寸中脘穴之腹皮痈。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若痛不减而加剧,为脓将成,宜急服托里透脓汤,待痈肿色赤应指,宜急切开引流。
-
小腹疽
概述:小腹疽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小腹痈。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少腹疽的病因病机:有头疽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