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由
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
十三科
概述: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咽喉科:宋代未独立设咽喉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禁科: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
祝
祝①通注。《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贾公彦疏:“祝,注也,注药于疮。”②古代巫医所用的一种精神疗法,即祝由。《灵枢·贼风》:“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也。”《灵枢·禁服》:“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
正骨科
正骨科为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祝由科
祝由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元代及明代早期用祷告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小方脉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伤寒科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生学习科目。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杂医科
概述: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银海精微
《银海精微》眼科著作。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道家以“目为银海”,故名。书中论五 八廓及各种眼病的证治,并附多种眼病图。书中详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除内服方药外,尚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并附眼科诸病治疗方剂、金针拨翳障法、药方歌诀以及眼科常用药的药性论等。内容比较实用,但也掺杂一些祝由的内容。
-
禁
口噤不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丹溪心法》:“脾泄日久,大肠不禁,此脾已脱。”《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⑥古代祝由一类的方法。见《串雅外编》。
-
绛雪园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医方著作。清·王子接撰。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系将《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予以分类)、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
-
历代医学书目提要
《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为中医工具书。丁福保(仲祜)编。现有宣统二年(1910)文明书局排印本,1918年上海医学书局排印本。
-
赵学敏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术贡献: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十卷(1765年),载药921种,拾《本草纲目》未收者716种,多为民间草药,所收药物必“审其确验”。赵学敏一生著书甚丰,除上两种外,另有《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本草话》、《摄生闲览》、《奇药备考》等十余种,惜大多已佚。
-
治疗技术
传统的治疗技术有药物、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灌肠、薰洗、浴法、手术、祝由等治疗技术。现代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治疗工艺的改进,如特异治疗与非特异治疗、对症治疗与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等的研究;
-
移精变气
指一种转移、改变患者精神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
十三科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医方著作。清·王子接撰。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系将《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予以分类)、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
-
苗父
苗父传说中上古祝由师。亦作弟父、茅父。据载:其为医时,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前来求治者,皆平复如故。为后世祝由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