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疡
折疡学科名。古外科分科之一种。《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积药剂杀之齐(剂)。”指因折伤及并发疮疡之专科,或指折伤及其并发之疮疡等疾病。
-
正骨科
正骨科为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伤科
伤科是指诊治跌打损伤的一门专科。《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汉代军营有专门记述伤科疾病的《折伤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公元841~84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伤科的诊治范围包括有金创、跌仆损伤、骨折及关节脱臼、虫兽咬伤等。
-
裂缝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肱骨外上髁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桡骨干骨折
是指以桡骨干局部疼痛、畸形,骨擦音明显,前臂活动受限,旋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骨关节脱位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后期恢复时宜培补肝肾,舒筋通络。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以外伤性为多见。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肿疡
1.疮疡的一个分类;《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无名肿毒者·肿疡:王肯堂《疡科证治准绳》卷五则称:“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疮未出脓者·肿疡:肿疡(swollensore)是指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的疮疡。《外科发挥》卷一:“肿疡,谓疮未出脓者。”
-
金疡
《周礼·天官》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见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肺经燥热证:金疳·肺经燥热证(metalganwithpatternofdryness-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燥热,以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泡样颗粒隆起,其周赤脉粗大,全身伴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金疳证候。
-
伤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距骨骨折
概述:距骨骨折(fractureoftalus)为病名。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夹板固定疗法
概述:夹板固定疗法为治疗骨折外固定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关于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小方脉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祝
祝①通注。《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贾公彦疏:“祝,注也,注药于疮。”②古代巫医所用的一种精神疗法,即祝由。《灵枢·贼风》:“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也。”《灵枢·禁服》:“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
太医局九科
太医局九科为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所设立的科目。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这实际上是宋代元丰改制后的医学分科制度。
-
肱骨大结节骨折
如肱骨大结节骨折块向上移位至肱骨头以上,影响肩关节外展功能者,必须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治疗:①伤员坐位:在局部血肿内麻醉下,伤肢上臂外展90°、外旋60°、前屈40°位;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掌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指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胫腓骨干双骨折
是指以患肢疼痛剧烈、肿胀、功能障碍,触摸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能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等为主要表现的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趾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颈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胸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腰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