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法
概述:汗法:1.治疗八法之一;《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发汗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开鬼门
开鬼门为治法。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汗法又称发汗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
有汗
有汗为症状名。即有汗出,包括多种出汗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
汗
概述:汗:1.汗液;《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放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出汗·汗:汗指出汗。《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汗法·汗:汗指汗法。
-
发汗法
发汗法为治法。汗法为解表法的古称。是一种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具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较显著)等。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
小方
方剂学·小方:小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小者。《儒门事亲》卷一:“小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者是也。3.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如汗法中的葱豉汤。针灸学·小方:小方主要体现在用穴少、手法轻、针具细、留针时间短等诸方面。
-
肩风毒
肩风毒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多因风邪袭于肩髃穴之骨缝,与湿稽留而化热所致。证见初起红肿热痛,肿块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引肩臑,更兼拘急。治宜祛风利湿,化热解毒。初起者可用汗法,内服蠲痛无忧散。肿不消者,法同外痈条。
-
汗下并用
汗下并用为治疗学术语。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证,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解表清里。
-
发表温经
发表温经为汗法之一。如患者平素阳虚,感受风寒,邪入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腿痛,手足凉,苔白,脉濡,用当归四逆汤,发表温经散寒。又如治疗少阴兼太阳表证,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麻黄发太阳表寒,附子温少阴之经,细辛温散,组成发表温经的方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洗井灶
洗井灶小儿推拿方法名。用拇指沾葱姜汤擦洗小儿鼻孔及其周围。用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急慢惊风等症。《小儿推拿秘诀·汗法》:“医者用右手大拇指面蘸葱姜汤,于病者两鼻孔着实擦洗数十。随用两大指再蘸汤,擦鼻两旁数十下。随再由鼻梁,山根、推上印堂数十下。”
-
腰以上肿
腰以上肿水肿证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将治疗肿胀病的发汗病,喻之为“开鬼门”;而腰以下肿的利小便治法,喻之为“洁净府”。治腰以上肿,张仲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宜麻黄、羌活、防风、柴胡、牛蒡子、葱白、忍冬藤以开之。”
-
水郁折之
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的根本病机多在于肾。如肾阳衰微,症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面及下身浮肿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可用温肾利水法,以调节制约,增强气化功能。他如汗法、逐水法、利小便法等,也属水郁折之的范围。
-
开泄
开泄即辛开苦泄。1.用辛味药发散表邪,用苦味药清泄里热。如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痛,舌苔黄白,脉浮数等,可用桑菊饮加黄芩、大青叶等,以辛凉透解,兼清泄里热。2.因痰湿热阻滞而出现痞闷胀满,苔黄白腻等,用小陷胸汤加枳实生姜之属,以行气散结,兼苦寒泄热。
-
解表法
针对病证的寒热,可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全身酸痛,无汗的风寒表证。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是指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散热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治法。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3.应辨清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不同,然后进行处方用药。
-
下厥上竭证
下厥上竭证为证候名,指少阴病误用汗法所致的危候。本病原系少阴病四肢厥冷而无汗,医者强发其汗,激动营血,血升越于上,或从口鼻出,或从目出。治宜四逆加人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滋阴回阳并顾,均可取法。
-
汗家
汗家指平素多汗、易出汗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寒,与禹余粮丸。”汗为津液所化,汗家久汗必耗伤阴气,如误用汗法,则犯虚虚之过,使病证加重。
-
疮家
疮家①指久患疮疡者。疮家忌用汗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疮家身虽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疮,通创。指创伤失血者。其临床治疗亦不宜发汗。
-
下厥上竭
下厥上竭病证名。指少阴病误用汗法的危候。《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击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治宜滋阴回阳并进,用六味回阳饮救治。
-
小儿实热
小儿实热小儿诸热之一。常见如外感风邪的表证,内伤饮食的里证,一般是实证多,虚证少。表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烦躁、口渴、脉数、苔白黄,治用汗法。里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颊赤、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干燥、小便短黄发赤、腹胀痛、脉数、苔黄腻,治用下法。着重结合本证,以清热解表或清热导滞为治。
-
吐法
2.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涌吐法:吐法为八法之一,又称涌吐法。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
透泄
透泄治疗学名词。系汗法之一。属辛凉解表法。用辛凉解表药透邪,苦寒药清泄里热的治法。参辛开苦泄条。
-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为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因而在治法上亦有所侧重。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针灸常用风门、身柱、关元、足三里等,常用灸法。
-
扑汗方
《魏氏家藏方》卷四:扑汗方:处方:牡蛎蛤粉制法:牡蛎研粉,加入好蛤粉三分之一。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婴童百问》卷九:组成:黄连半两,牡蛎粉半两,贝母半两,米粉1升。主治:表虚自汗。用法用量:熥洗后,用面扑肾囊潮汗处。《全幼心鉴》卷四:组成:牡蛎、麻黄根、赤石脂、糯米粉、贝母。主治:小儿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