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主四肢
脾主四肢指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气输布水谷精微充养骨骼有着密切的关系。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故凡脾气虚弱者,则多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
川乌粥
中湿,更入薏苡仁末2钱,增米作1中碗。脾主四肢,风邪客于肝,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四末。谷气能引风温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此汤剂极有力。2.《本事方释义》:川乌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能行走经络,风寒湿三气之邪,流入经脉隧道,至气血壅滞,麻痹不仁,四肢不遂,夫邪客于肝,肝必侵。
-
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证为病证名。指脾胃虚寒感受风邪所形成的病证。若脉浮,治宜祛风解肌、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若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正气来复,故病将自愈,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太阴经外受风邪,与脾阳相搏。《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
黄连白芍汤
处方:黄连6克黄芩6克半夏9克枳实4.5克白芍药9克姜汁25毫升(冲)功能主治:辛开苦降,两和肝胃。治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分三次温服。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1丸。备注:脾主四肢,寒起四肢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乏力
乏力为症状名。指自觉肢体懈怠,软弱无力的表现。乏力多由气虚或湿困所致,与肝脾关系较为密切。肝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肌肉,故乏力多见于脾气虚、肝血虚或湿困脾胃等证。
-
小儿肿病
小儿肿病为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治则:《金匮要略方论》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