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阴
至阴穴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等。
-
独阴
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
-
足太阳膀胱经
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
十二经脉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十二正经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滞产
概述:滞产为病症名。多由体虚正弱或恐惧受寒致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而子宫收缩无力,或胞浆早破、产道异常、胎位不正、胎儿异常等因所造成。刺灸法:治则理气,调血,下胎处方三阴交合谷至阴方义三阴交乃脾经腧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两穴相配补合谷、泻三阴交补气调血以致胎下;
-
十二井穴
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井穴,五行属金。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足:足部;
-
从阳引阴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五输配穴法
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水宗
水宗指肾精。即水生之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
救焚解毒汤
处方:熟地4两,玄参2两,麦冬3两,白芍3两,金银花3两,甘菊花5钱,牛膝1两,黄柏1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泻火仍是滋阴之味,则火息而正又无亏。肾水既久枯竭,所补之水,仅可供肾中之用,安得分余膏而养肝木之子?又虑阳火非至阴之味,不能消化于无形,乃少用黄柏以折之。摘录:《辨证录》卷六
-
盛水
盛水①水气旺盛。《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杨上善注:“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阴气舍水,故曰盛水。”②雨和雪化为水的时期,也即春令。《素问·阴阳类论》:“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根穴
根穴指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井穴。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
-
胎位不正
妊娠30周后,产前检查发现胎位呈枕后位、臀位、横位等,称胎位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的孕妇。胎位不正的治疗:刺灸法:选穴至阴方法放松腰带仰卧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耳针法:选穴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肝肾腹方法将王不留行籽压贴在上述耳穴上,胶布固定。
-
积水
积水体内储存的水液。①为阴精的组成部分。《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②体内病理性水液储留。如胸腔、腹腔、关节腔等积液。
-
难产
难产·气滞血瘀证:难产·气滞血瘀证(difficultdelivery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运行不利,胎儿娩出受阻,以分娩时腰腹疼痛剧烈,宫缩虽强,但间歇不匀,产程进展缓慢,或下血暗红、量少,面色紫暗,精神紧张,胸脘胀闷,时欲呕恶,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难产证候。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足通谷
足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五行属水。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伸足取穴。
-
艾灸矫正胎位研究
艾灸矫正胎位研究是用艾灸至阴穴的方法矫治胎位不正的研究课题。一般采用艾灸双侧至阴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连灸1~艾灸矫正胎位的机理主要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机关灵利、阴阳协调以达到治疗目的。因而他们认为,根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间接增强子宫活动的资料,可推论艾灸时此类激素水平的升高也可能有此作用。
-
转腰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转腰汤组成:白术1两,杜仲5钱,巴戟天5钱,防己5分,肉桂1钱,苍术3钱,羌活5分,桃仁5粒。主治:露宿于星月之下,感犯寒湿之气,邪入骨髓之内,腰痛不能转侧。用法用量:水煎服。而肾气无亏,且益之巴戟、肉桂以祛其寒,苍术、防己以消其水;至阴之邪既去,而至阴之真无伤,故能止痛如神耳。
-
七枣汤
用法用量:用水2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7个,煎至200毫升。2.《瘴疟指南》: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枣汤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疔痛,心下气逆,腹中虚呜,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
胞不正
胞不正病证名。见金梦石《产家要诀》。指孕妇因肝气郁滞或临产惊恐,影响胞胎转运,以致胎位不正。治宜舒郁导滞。用紫苏饮,虚加人参。并可灸至阴穴。
-
臀位
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臀位产约占分娩总数的4%,由于体积最大和最硬的胎头最后娩出,常发生困难,胎婴儿易窒息死亡,臀位产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亦明显增加。肛门或阴道检查可触及软而不规则的胎臀,有时可触及下肢。⑤有剖宫产史,脐带隐性脱垂或脐带先露、或胎膜早破有脐带脱垂,而胎心尚好,须行紧急剖宫产者。
-
赤豆散
《普济方》卷四○六:赤豆散:处方:赤豆(研)1分,伏龙肝(研)1分。摘录:《普济方》卷四○六《直指》卷二十四:赤豆散:处方:赤小豆1分,吴茱萸1分,赤色白胶1分,厚黄柏1分,黄连1分,贝母1分,硫黄1分,糯米(焙)1分,虢丹(煅)半分。用法用量:加野芒麻根和鸡蛋白调敷,日一换。主治:热毒腮颊肿痛。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升柴拨陷汤
《不居集》上集卷十:组成:升麻、柴胡、前胡、葛根、陈皮、半夏、枳壳、山楂、泽泻、车前子、生姜、大枣。主治:外感客邪,日轻夜重,有似阴虚者。陈皮、半夏匡正中气,使中气内充,逐邪外出。枳壳、山楂清导中宫,使贼邪不得援引,无由内据。至于泽泻、车前,皆导水之品,使邪热分消而出,有潜移默夺之功。
-
三妙血
《卫生鸿宝》卷四:方名:三妙血组成:鸡冠血(老白雄鸡更妙)、豕尾血、蚯蚓血各等分。主治:痘五六朝,根赤转紫,而顶有孔,如针刺,如嵌顿,身热,苔黄,口渴,便秘。地龙善窜,活血通经,能引诸药直破恶毒所聚之处。
-
起瘵至神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起瘵至神汤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麦冬1两,茯苓5钱,山药5钱,芡实3钱,肉桂3分,白术3钱,杜仲1钱,鳖甲5钱,百部2钱。功效:补肾安心,杀虫。再服1月,肾气旺而心气安,再服1月全愈。虫死而肾无异气,则心气受益,而又有麦冬、茯苓、白术之相扶,自然庆安奠于宫中,喜敉宁于殿上也。
-
培元固本启脾丸
《活人方》卷四:方名:培元固本启脾丸组成:六神丸1料,人参2两,茯苓4两。主治:脾肺肾元气久虚,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反沉陷于至阴之下,不克启发,凡交黎明或午前,随气下迫泄泻数次,日久无度,而精神虚惫,形消骨痿者。用法用量:黎明米汤送下,宜于久服。
-
散膝汤
《辨证录》卷十:方名:散膝汤组成:黄耆5两,防风3钱,肉桂5钱,茯苓1两。主治:鹤膝风。足胫渐细,足膝渐大,骨中酸痛,身渐瘦弱,属风湿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得肉桂之辛散,引入阳气,直达于至阴之中;又得茯苓共入膀胱,利水湿之邪,内外兼攻,内既利水,而外又出汗,何风湿之不解哉?
-
三结
三结即根结之结。出《标幽赋》。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参见“四根三结”:四根三结即根结。
-
升阳降浊汤
《辨证录》卷九:组成:人参5钱,黄耆5钱,白术5钱,当归5钱,柴胡3分,荆芥5分,麦冬5钱,肉桂1钱,附子1分。主治:大肠闭结不通,饮食无碍,并无火症之见,亦无后重之机,有至1月不便者。各家论述:此方纯是补阳分之药,只麦冬、当归少益其阴,则阳气胜阴,始有偏旺之势。阳气一升,阴气立降,安能阻塞之哉!
-
肉极
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1.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3.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根、溜、注、入
《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所云根在井穴,溜在原穴,注在经穴或合穴,入在颈部和络穴。
-
下取
概述:下取为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1.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气…针灸治疗术语·下取:下取为针灸治疗术语。如头部有疾取至阴;青光眼取太冲等即是。
-
阴汗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
-
濡泄
注解:濡泄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
-
内至阴
概述:内至阴为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置:位于足小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与至阴穴内外相对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l~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目下肿
参见水病、目窠上微肿、风水:水病为病证名。即目下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
按弦搓摩
按弦搓摩小儿推拿方法名。②左手拿儿手、掌向上,右手大食二指自阳池穴轻轻按摩,经三关至曲池,再经六腑至阴池穴,属阳证,关轻腑重;属阴证,腑经关重;③用两大指搓儿手与肱之背面各几下,再拿儿手慢慢摇动(见《增图考释推拿法》上卷)。此法能消痰化积,消痞。
-
加料佛手散
处方:当归2两,川芎1两,蟹爪3钱,龟版(酥炙,研,新鲜者佳)1枚,肉桂1钱半,生芝麻3钱。功能主治:妇人平日失于调养,或胎前多病,致气血两虚,临产交骨不开。各家论述:方中蟹爪取其峻厉;龟为至阴,版亦其类也,龟版分而开,以形相感之义;但以芎、归为主,大料顿服,血自充足,而交骨开矣。
-
胎位异常
胎位异常为病症名。胎位是指胎儿先露的指定部位与母体骨盆前、后、左、右的关系。一般除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外,其余胎位均为异常胎位。临床常见的有持续性枕横位与持续性枕后位、臀位、横位、颜面位、复合先露等。诊断本病主要通过产妇腹部、肛门、阴道的检查。针灸治疗:采用艾卷温和灸双至阴穴。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
定义: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
定义: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eficiency-firescorching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