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筋
宗筋指腹部正中及脐旁的大筋,其下方聚于生殖器,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使关节能正常活动。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谓阴髦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素问·痿论》:“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宗筋聚于前阴,故《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篇以宗筋代指阴茎及睾丸:“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
-
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阴阳经脉总会于宗筋,宗筋起联络骨骼而利关节活动的作用。痿证多因阳明经气血不足,使宗筋松弛所致,故有此说。针灸治疗一般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缓筋
概述:缓筋:1.足阳明筋;2.宗筋。足阳明筋·缓筋:缓筋指足阳明筋。杨上善:“缓筋,谓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宗筋·缓筋:缓筋指宗筋。丹波元简:“缓筋即宗筋也。”
-
积筋
积筋即宗筋。《灵枢·五味》:“阴者,积筋之所终也。”详宗筋条。
-
菟丝子丸
主男女虚劳。《圣惠》卷二十六:方名:菟丝子丸组成:菟丝子3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车前子2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桂心2两,杜仲2两(去粗皮,炙令黄,锉),熟干地黄5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2两(去苗)。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酒、盐汤任下。
-
藿香养胃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藿香养胃汤:处方:藿香白术白茯苓神曲(炒)乌药(去木)缩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参各15克荜澄茄甘草(炙)各11克制法:上药共为粗末。元气虚者,加人参1钱,干姜(炮)1钱。主治:胃虚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阳明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躄。阳明经虚,不荣肌肉,阴中生疮不愈。
-
湿痰痿
湿痰痿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张氏医通·痿痹门》:“痿,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肿。”由于痿证多有“阳明热,宗筋失养”(见《简明医彀》卷三)之病理,故此病当以燥湿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朱震亨用二陈汤加苍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施治(见《丹溪心法·痿》)。
-
任
《素问·痿论》:“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素问·上古天真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笔花医镜·例论》:“归咎古人,古人岂受任哉?”⑤指任脉。《灵枢·五音五味》:“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
厥阴痉
厥阴痉病名。指厥阴病过程中出现痉证。多有筋脉拘急、项强、头摇口噤、手足厥逆、多汗等症(见《张氏医通·诸风门》);亦可见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等症(见《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以芪附汤加当归、肉桂主治。
-
宦者
宦者病证名。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俗称太监。《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中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
男子性交疼痛
舌质红,少苔,湿热下注型[证见]性交时阴茎及阴部作痛,小腹胀闷,阴部湿痒,尿黄赤浑浊,口苦而粘,腰酸胀。气滞血瘀型[证见]治法方药1、主方:少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炮干姜10克,当归10克,炒小茴香10克,炒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肉桂6克(冲服),赤芍10克,枸杞子15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
风瘫
风瘫为病名。江天览《妇女病自疗法》:“(风瘫)一名产痿,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故宗筋放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四肢萎弱无力。治宜活血祛风,若以降火滋阴,破气破血为治,则荣卫俱伤,终身莫挽。”方用《沈氏尊生书》血风汤。
-
痧后清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痧后清热汤组成:玉竹、白沙参、地骨皮、川斛、麦冬、生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肺主清肃,胃主宗筋,伏火熏灼,故内热身痛。方以沙参、地骨皮、麦冬清肺;肺胃热清、伏火得除,则内热身痛自止矣。
-
四肢缓弱
《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燥热痿
燥热痿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方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则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汤治之。”
-
四肢不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症可见于中风、偏枯、痿证等。
-
阳痿·惊恐伤肾证
阳痿·惊恐伤肾证(impotencewithsyndromeofscareimpairingkidney)是指惊恐伤肾,宗筋失司,以阳事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阳痿证候。
-
阳痿·肝气郁结证
阳痿·肝气郁结证(impotence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郁气滞,宗筋失司,以阳事不举,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脘不适,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阳痿证候。
-
阳痿·湿热下注证
阳痿·湿热下注证(impotencewithsyndromeofdownwarddiffusionofdamp-heat)是指湿热下注,宗筋弛缓,以阴茎萎软,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阳痿证候。
-
产痿
即产后风痿。产痿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多由冲任血虚,心脾失养,故宗筋松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令人手足痿弱,怔忡目眩。初起一般可愈,如日久两手不能提举,以蔷薇花四两,当归二两,红花一两,浸酒五斤,每日随量饮之。若以降火滋阴,破气破血为治,则荣卫愈伤,终身废弃。
-
阴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医学入门》卷五:“卵癫,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生痈。”治宜大戟丸。
-
小儿痿证
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下肢取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环跳。辨证论治:湿热阻滞者,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二妙散加当归、牛膝、龟板、防己、萆薢。
-
天宦
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关于五不男:五不男(明·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是指男子生殖器官先天发育畸形或其他病变而不能生育的病证。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天,指天宦,男子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变,又称人疴,俗称阴阳人,类于两性畸形。
-
束
束①约束。《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灵枢·外揣》:“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古方及民间验方中对某些蔓茎类药物的计量法。通常以拳握量之,并切去其端超出部分为一束,如茅根、苇茎等。现今方剂已改用重量单位计量。
-
瓜霜紫雪丹
功能主治:时疫血热生风,热深厥深,手足反冷,咽干舌燥,头颈动摇,口噤齘齿,腿脚挛急,时发瘛疭,甚或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或肠燥,有似板硬,按之痛甚,弯曲难伸,冲任脉失营养,当脐上下左右按之坚硬,动跃震手,虚里穴及心房亦必动跃异常。摘录:《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方省庵方
-
带脉病
带脉病为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腰腹胀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脐腹及腰脊痛、下肢痿软不利等。《脉经》卷二:“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中分不运,必病腹满。邪客于太阴之络,必病腰痛引小腹控(月少),不可以养息。
-
解寒汤
处方:人参5钱,白术1两,附子3分,苍术3钱,川芎2钱,柴胡5分。功能主治:补二经之虚,兼散其寒邪。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参、术以大补其气,佐之苍术、川芎、柴胡以发其汗,用附子以引至阳明、冲脉、宗筋、气街之所,自然气因补而无秘寒之忧,邪得散而无闭结之患矣。摘录:《辨证录》卷八
-
平肝饮
《观聚方要补》卷三:组成:柴胡1钱3分,芍药1钱3分,香附1钱3分,青皮1钱,鳖甲1钱,槟榔1钱,莪术8分,吴茱萸5分,甘草少许。主治:左胁下痞满,宗筋努张不快。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若积热者,加胡黄连;腹满,加枳实、厚朴;大便秘,加大黄。
-
下阴
下阴为人体部位名,即前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二阴指外生殖器(前阴)和肛门(后阴)。见《素问·金匮真言论》。
-
气㿗
见《备急千金方》卷二十四。即疝气,俗称小肠气。治宜大戟丸。《圣济总录》称阴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
-
小儿痿病
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下肢取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环跳。辨证论治:湿热阻滞者,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二妙散加当归、牛膝、龟板、防己、萆薢。
-
前阴
2.经外奇穴名。是男女外生殖器与尿道口的统称,是排尿和男子排精、女子排出月经及娩出胎儿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主要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剖腹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术、膀胱及输尿管取石术、鞘膜翻转术、输精管结扎术的针麻用穴。
-
筋脉
筋脉①即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详见“筋①”。②指经筋血脉。见“筋脉和同”。③指局部血络。见“筋脉横解。”④指宗筋,即作用于房室用力的筋脉。“筋脉懈惰”。
-
柏桂汤
处方:茯苓30克甘草梢(生用)9克栀子(炒)9克黄柏(酒制)9克肉桂3克功能主治:治杨梅毒结于宗筋,阴茎腐烂。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产后风痿
概述:产后风痿为病证名。亦称产痿。病因病机及症状:多因产后气血亏虚未复,冲任血虚,心脾失养,宗筋松弛不能束骨、利机关,令人手足痿弱,怔忡目眩。初起一般可愈,如日久两手不能提举,以蔷薇花四两,当归二两,红花一两,浸酒五斤,每日随量饮之。若治以降火滋阴,破气破血为治,则荣卫愈伤,终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