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逆散
其治疗特点不仅对病因、病原学上进行治疗,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进行治疗,适应证范围广,临床上凡出现四肢不温而脉弦的疾病均可大胆应用。咳嗽心悸常见于心肺之疾,胁肋胀满、脘腹疼痛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现就上述适应证的一般病因机理简述如下。腹腔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15g/kg,也能降低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率。
-
四逆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和解剂
和解剂的定义:治疗脏腑失和的和解剂:凡以和法为指导,选择适宜的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症见情志抑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脾胃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胃痛、痞满、吐酸、嘈杂、呕吐、呃逆、泄泻、腹痛、痢疾、鼓胀、噎嗝、便秘等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脾胃病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能够开展胃肠镜常规检查工作。
-
气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
二四六煎
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2g,柴胡6g,枳壳6g,白芍12g,生熟地各10g,丹皮10g,山萸肉10g,泽泻10g,山药12g,甘草5g。主治:脾虚胃滞,肝肾不足诸症。方解:本方是将四君子汤、四逆散、六味地黄丸三方合并而成,故名为“二四六煎”。方中四君益气健脾,四逆调肝和胃,现已广泛用于急慢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
小儿热厥
小儿热厥为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临床所见热厥的症状,为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热,舌干,苔黄燥或焦黑起刺,伴恶热,口渴,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或便秘,甚至神昏谵语等。故除用白虎汤、四逆散、大、小承气汤以清、下外,伴见闭证者宜开窍,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伴见脱证者宜结合益气固脱,用生脉散加减。
-
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别名:四逆散加五味干姜汤组成:甘草10分(炙),枳实10分(破,水渍,炙干),柴胡10分,芍药10分,五味子5分,干姜5分。主治:少阴病,四逆,咳或下利。附注:四逆散加五味干姜汤(《医统》卷十四)。
-
少腹痛
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痛连阴茎,按之则止,肝血虚也,宜补血清热,用当归、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麦冬、丹皮、童便、甘菊。
-
疮疡四肢厥逆
疮疡四肢厥逆病证名。《证治准绳·外科》卷三。指疮疡患者出现四肢厥逆证候。如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四肢者,可导致寒厥。证见四肢逆冷过于肘膝,严重者指甲青紫,脉沉微细,疮亦灰白下陷。热厥多因热毒内盛,阳气郁结所致。其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疏郁为主,方用托里消毒散合四逆散加减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