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咳嗽
内伤咳嗽,如食积咳嗽、呷嗽、涎嗽、痰血嗽、肺燥久咳、脾虚久嗽、肾虚久嗽等。辨证分型: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infantilecoughwithsyndromeofwind-coldinvadinglung)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
-
栝楼煎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栝楼煎:处方:栝楼1颗(熟者,去仁,以童便200毫升相和,研,绞取汁)酥30毫升甘草7.5克(生,为末)蜜90毫升制法:上药入银锅子中,慢火煎如稀饧。功能主治:虚劳渴,四体虚乏,羸瘦。主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闷。附注: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 瓜蒌散。
-
八味生姜煎
《千金》卷五别名生姜煎处方生姜7两,干姜4两,桂心2两,甘草3两,杏仁1升,款冬花3两,紫菀3两,蜜1升。功能主治小儿咳嗽。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此治肺气咳嗽气逆。用蜂蜜者,藉以制姜、桂之燥也。本方用蜜为赋形剂和调味剂,加工成软糖的形式,苦味可大大的减少,儿童比较容易接受。
-
陈橘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陈橘皮散:处方:陈橘皮7.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7.5克(去芦头)贝母15克(煨微黄)鸡苏7.5克杏仁7.5克(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人参7.5克(去芦头)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定喘芎苏散
处方:蓖麻子(去壳膜)1钱,川芎1分半,紫苏1分半,粟壳(蜜炙)5分。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气喘。用法用量:上作1服,用水1钟,加生姜3片,煎至5分,不拘时服。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
鹅石散
处方:鹅管石1钱半,井水石3钱,朱砂半钱(一方无朱砂)。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涎盛不通,喉中鸣响。用法用量:每3岁服1字,杏仁汤调下。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全婴方》
-
蜂房灰散
别名:露蜂房散处方:露蜂房2两。制法:上以快火烧成灰,研细。功能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露蜂房散(《卫生总微》卷十四)。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
甘葶散
处方:葶苈半两(炒),麻黄1分(去节),甘草1钱,贝母1钱,杏仁(去皮)1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有痰气急;亦治喘促胸闷,坐卧不安。用法用量:3岁1钱,水半盏,煎3分,去滓温服。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七
-
诃子膏
《卫生总微》卷十四:诃子膏:处方:诃子1两,甘草1分。功能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每用1大豆许,以薄荷熟水化下,不拘时候。摘录:《卫生总微》卷十四《普济方》卷三九六引《全婴方》:组成:诃子(炮)、赤石脂、甘草、罂粟壳(炒)各等分。主治:小儿久新痢疾,烦渴不食。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诃子丸。
-
浑金丹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惠眼观证》:浑金丹:处方:黄丹2钱,信砒末抄2钱,飞罗面(炒)1钱。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咳嗽。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惠眼观证》《幼幼新书》卷十六引茅先生方:方名:浑金丹组成:巴豆粉(不出油)、砒霜末、白丁香末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皂角揉水浓煎膏相合为丸,如绿豆大。
-
芥子散
《方症会要》卷一:芥子散:处方:白芥子5钱,橘红2钱5分,胆星2钱5分,香附2钱5分,枯芩2钱,青黛2钱,麻黄2钱,杏仁3钱,苏梗1钱5分,桑皮1钱5分,贝母1钱5分,萝卜子3钱5分。制法:朱砂为衣。功能主治:小儿咳嗽。主治:妇人经脉不行至一年者,脐腹痛,腰腿沉重,寒热往来。制备方法:上为末。
-
金杏煎丸
别名:杏仁煎丸处方:杏仁49个(去皮尖,生研),瓜蒌(大者)1枚,不蛀皂角1锭(捶碎),生百部1两(3味各用水挼捣碎,续取浓计,入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入后药),牵牛子(捣为末)1两,木香半两(为细末)。制法: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灵苑方》
-
金杏丸
处方:杏仁(去皮尖)、汉防己、甜葶苈、马兜铃(去皮)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用麦门冬汤送下。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茅先生方
-
九宝散
《苏沈良方》卷五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汤(《易简方》)、苏沈九宝汤(《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主治:牙疼。《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饮组成:麻黄(去节)半两,薄荷半两,大腹皮半两,紫苏半两,陈皮2钱半,杏仁(去皮尖)2钱半,桑白皮(炙)2钱半,肉桂2钱半,枳壳2钱半,甘草1钱。
-
橘苏半夏汤
处方:橘红7分,半夏(姜制)7分,贝母7分,紫苏5分,白术5分,杏仁(去皮尖)5分,桑皮5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桔梗5分,黄芩5分。功能主治:小儿咳嗽,身热有痰。用法用量:用水1钟,加生姜3片,煎至5分,食后服。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
流金丸
《扶寿精方》:流金丸:处方:大黄4两(酒浸,切薄片,九蒸九晒。如初次蒸不透,后次虽八蒸亦不能透矣),石膏2两(水飞),陈皮(去白)1两5钱,香附(去毛)1两5钱,桔梗1两。摘录:《扶寿精方》《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引《全婴方》:流金丸:处方:半夏2钱(制),白矾(枯)2钱,寒水石(煅)6钱,朱砂1钱,雄黄1钱。
-
鹭鹚喀丸
别名:鹭鹚咳丸处方:杏仁(去皮尖)2两,牛蒡子(炒)1两,生石膏2两,栀子(炒)2两,天花粉2两,紫苏(炒)2两,甘草4钱,瓜蒌皮2两,麻黄4钱,青黛1两,蛤壳2两,射干1两,白芥子(炒)4钱,细辛2钱(以上14味,计18两4钱,共研为细粉,过罗,每18两4钱细粉总之),龙延香5分,麝香2分。
-
南星丸
处方:天南星(大者)1个全蝎1对川芎60克人参藁本各15克龙脑6克防风30克制法:上药研末,以蒸饼1个,水浸一宿,去皮搜和药末,丸如鹅眼大。《普济方》卷三七四:方名:南星丸组成:南星半钱(泡),天麻半钱(浸酒1宿),全蝎半钱(麸炒),朱砂、麝香各少许。主治:小儿急惊壮热,痰潮,喉中响,咬齿牙,大便多日不便。
-
三灰散
功能主治:治肠风脏毒,血色谈浊者。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方名:三灰散组成:茅根灰3两,牛皮胶灰2两,麻(米凡)灰2两。《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方名:三灰散组成:干虾蟆(烧)1分,白矾(烧)1分,皂荚子(烧)1分。用法用量:分作2服,空心米饮调服。
-
甜葶苈散
别名:葶苈散(《普济方》卷一六一)。《圣惠》卷四十六:方名:甜葶苈散别名:葶苈散组成: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木通半两(锉),旋覆花半两,紫菀半两(去苗土),大腹皮3分(锉),槟榔半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1两(锉)。主治:骨蒸肺痿,咳嗽上气,不得眠卧,涕唾稠粘。
-
紫苏饮子
处方:紫苏叶桑白皮青皮五味子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各15克人参半夏(汤洗)各9克制法:上药哎咀。摘录:《医学发明》卷九《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方名:紫苏饮子组成:紫苏叶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防风(去芦头)半两,桑白皮(炙黄,锉细)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紫菀(焙干)半两,甘草1分(炙)。
-
油柑虫节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 uGānCh nɡJi 别名:油甘子虫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在虫未爬出前采回,用沸水烫死,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生境分布: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功能主治:治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①《岭南采药录》:治疝气,心痛,小儿疳积,酒积,煎水冲酒服。
-
奶豆膏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茅先生方》:组成:瓜蒌瓤半盏,蜜半盏,人参半两,铅白霜半两,陈槐花1分,瓜蒌子120粒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每服1大黄豆大,用杏仁煎汤调服。制备方法:上将瓜蒌瓤及蜜炼成膏,入诸药末,同为膏。
-
人参五味子丸
《育婴秘诀》卷三:组成:人参5钱,五味子5钱,桔梗5钱,白术5钱,白茯苓5钱,炙甘草5钱,熟地黄5钱,当归5钱,地骨皮3钱,前胡3钱,桑白皮3钱,枳壳(炒)3钱,黄耆(炒)3钱,陈皮(去白)3钱,柴胡3钱。主治:小儿咳嗽久病,胃气虚者。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
生姜浴汤
《卫生总微》卷十四:组成:生姜4两。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煎汤沐浴。
-
生银丸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组成:人参半两,丹砂1分(研),铅霜1分(研),锡蔺脂1分,朴消1分(研),升麻1分,蓬砂(研)3钱,龙脑(研)1钱。主治:口干咽肿,喉颊胀痛。《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全婴方》:组成:半夏1两(姜汤泡7次),白矾(煅)1两,寒水石(煅)6两。主治:小儿咳嗽痰盛。
-
生金丸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全婴方》:组成:人参1两,郁金1两,半夏1两,白矾末1两。主治:小儿咳嗽有痰,气急不食。用法用量:3岁3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姜糊丸,如小豆大。
-
肉汤丸
《博济》卷四:组成:铜青末1钱,皂用末2钱,大黄末2钱。主治:小儿咳嗽,痰涎不通,气急,或痰壅成块。用法用量:每服5-7丸,肥猪肉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油饼面和为丸,如小豆大。用药禁忌:忌酸咸;此药宜壮实小儿,久嗽胃寒莫服。
-
苏香散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王氏手集》:组成:紫苏半两,半夏(汤洗)半两,知母半两,贝母半两,人参半两,款冬花半两,五味子半两,桑白皮半两,厚朴(炙,炒)2钱,甘草(炙)2钱。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杏灵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方名:杏灵丸组成:朱砂2钱(别研),半夏半两(汤洗去滑),五灵脂1两(微炒,二味取末),甜葶苈半两(隔纸炒),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蛤粉炒)。主治:小儿咳嗽涎盛,上气喘急,神志昏愦。制备方法:葶苈、杏仁各杵成膏,同研令匀,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
育婴化痰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育婴化痰丸组成:桑叶5两,白僵蚕5两,紫苏叶10两,莱菔子10两,杜橘白10两,干蟾5只,牡丹皮2两5钱。主治:小儿咳嗽,外感风寒,痰涎壅塞,鼻涕头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白蜜为丸,每丸重1钱。各家论述:此方行气为君,除痰为臣,消食为使,气行火降,痰可化矣。
-
千金射干汤
《婴童百问》卷六:方名:千金射干汤组成:射干半两,麻黄半两,紫菀半两,甘草半两,生姜半两,细辛半两,阿胶半两,半夏5个,桂心5寸,大枣20个。主治:小儿咳嗽,喘息如水鸡声。用法用量:水7升,煎取1升5合,去滓,入蜜5合,煎1沸,分温服2合,1日3次。
-
香铃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方名:香铃散组成:黑牵牛(微妙)、木香、马兜铃各等分。主治:小儿咳嗽喘急,腹胸胀硬,全不思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桑白皮煎
《幼幼新书》卷十六:方名:桑白皮煎组成:桑根皮(东引者)5合,白狗肺1具,甘草12分,茯苓12分,芍药12分,升麻12分,贝母12分,杏仁(炒)10分,李根白皮4分,淡竹青皮8分,款冬花6分,麦门冬6分,蜜1升,地黄汁1升,黄芩11分。主治:小儿咳嗽,经久不愈,一嗽气绝;用药禁忌:忌生冷、油、醋、面、鱼、蒜、芜荑。
-
涂唇膏
《卫生宝鉴》卷十九:方名:涂唇膏组成:石燕子(为末)。主治:襁褓小儿咳嗽吐乳,久不愈。用法用量:每用1捻,蜜少许调。奶食前后涂儿唇上,日3-5次。
-
犀灰散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博济》:方名:犀灰散组成:巴豆、杏仁(去皮尖)、半夏各等分。制备方法:用一盒子盛之,以赤石脂闭缝了,用3斤炭火煅令透赤,即取出,放冷,细研如粉。《博济》卷三:方名:犀灰散别名:蚕灰散组成:蚕退纸不拘多少(烧灰细研),麝香少许。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
-
蜜瓜膏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丘松年方:方名:蜜瓜膏组成:瓜蒌皮(蜜涂,慢火炙)。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每服1钱,蜜调成膏。时抹儿口。制备方法:上为末。
-
嗽吐
嗽吐病证名。见《幼幼集成》。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治宜化痰止嗽,用枳橘二陈汤。
-
嗽唾脓痰
嗽唾脓痰病证名。又名嗽吐脓痰。指小儿咳嗽咯脓痰。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治宜清热化痰祛瘀,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
嗽声不出
嗽声不出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指小儿咳嗽,声不出。多由邪热侵肺,津液受伤所致,治宜甘润生津,兼以利肺。用杏苏饮或紫菀散。
-
小儿化痰止咳糖浆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erHuatanZhikeTangjiang标准编号:WS3-B-1692-94处方:桔梗流浸膏10ml桑白皮流浸膏15ml吐根流浸膏3ml盐酸麻黄碱0.375g制法:以上四味,除盐酸麻黄碱外,其余桑白皮流浸膏等三味,加等量水及滑石粉适量,搅匀,静置使沉淀,吸取上清液,滤过。2.本品不应与磺胺嘧啶、呋喃妥因同用。
-
蝉壳散
《圣惠》卷八十三:蝉壳散:处方:蝉壳(微炒)1分,桔梗(去芦头)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分,人参(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用法用量:二圣散(《卫生总微》卷六)、二圣膏(《普济方》卷三七四)。主治:风,头旋脑转。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
白术五味子汤
处方:白术(炮)半两,五味子半两,丁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款冬花半两,细辛(去土)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白术五味汤”。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医方妙选》
-
雌黄丸
功能主治:小儿尸疰,及诸蛊魅,精气入心腹,使儿刺痛,黄瘦。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雌黄丸:处方:雌黄(研)1分,雄黄(研)1分,虎骨2两,羖羊角(镑)2两,龙骨1两,猬皮1两,空青半两(研),龟甲1两,樗鸡7枚,芎2两,真珠3两(研),鲮鲤甲1两。主治:胃反。
-
雌朱丸
处方:叶子雌黄。制法:银锅内熬成汁,为末,饭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坠痰。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1岁1丸,杏仁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七
-
得效百部丸
处方:百部(焙)7钱半,麻黄7钱半(为末),杏仁49粒(去皮尖,炒,别研为末)。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咳嗽。若肺受风邪不散,喘急,目能认人,口不能言,每服1丸,煎陈皮、罂粟、桑白皮汤化下。摘录:《普济方》卷一五七
-
七物小五味子汤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别名:五味子散组成:五味子(碎)1分,紫菀1分,黄芩1分,甘草(炙)1分,麻黄(去节)1分,生姜1分,桂心1分。主治:小儿咳嗽腹胀,咳逆上气,睡卧不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升,煮取7合,分5服。
-
洗足疗法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清代吴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经验,一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成为真正的小儿中药足浴法的鼻祖。因使用安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被应用于小儿咳嗽、咳痰、喘息、厌食、食积、腹痛、腹泻、便秘、遗尿、尿频、增加免疫力、惊风、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热症(上火)等症状的保健与治疗。
-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infantilecoughwithsyndromeofwind-heatinvadinglung)是指风热侵袭肺卫,肺失宣降,以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
-
小儿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infantileendogenouscough)是指由内伤七情、劳倦及饮食失调等,或外感咳嗽日久入内后,导致气机紊乱,肺气上逆,以咳声低沉,咳时痰多或干咳少痰,无外感表证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