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服
频服(takenfrequently)为服药方法之一。是指汤剂少量多次分服。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分多次服。如咽喉痛,宜缓慢频频含咽。
-
桂心散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桂心散:处方:桂心地龙(微炒)白僵蚕(微炒)漏芦威灵仙芎藭白芷当归木香各15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名:桂心散组成:桂心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香薷2两,木瓜2两(干者),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槟榔1两。
-
陈橘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陈橘皮散:处方:陈橘皮7.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7.5克(去芦头)贝母15克(煨微黄)鸡苏7.5克杏仁7.5克(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人参7.5克(去芦头)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五汁安中饮
治火盛血枯,痰瘀互阻,致患噎膈,吞咽梗涩而痛,饮水不下,食物难进,食则吐出,夹有粘液,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欲饮凉水,舌红而干,脉细而数。各家论述:牛乳润燥养血为君,韭汁、藕汁消瘀益胃,姜汁温胃散痰,梨汁消痰降火。
-
汤剂
又称煎剂、汤液。对于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也需后下,如钩藤等。包煎:某些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或易于粘锅或混浊药液的药物,要用纱布包好后放入锅内与他药同煎,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同时,应掌握某些方剂的特殊服药方法:如十枣汤服在平旦,鸡鸣散服在五更。热证用寒凉药宜凉服,寒证用温热药宜温服。
-
薏苡根
性味:苦甘,寒。附方:①治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频服。或取根二两,茵陈一两,冰糖少许,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⑨治肾炎腰痛,小便涩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湖南药物志》)临床应用:用于驱蛔:将苡仁根切片晒干,取5斤加水10斤,煮沸半小时取汁,药渣加水再煎,如此共煎3次;
-
秘传膈噎膏
处方:人乳牛乳蔗浆梨汁芦根汁龙眼肉浓汁人参浓汁各等分姜汁少许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养阴润燥。用法用量:上七味,隔汤熬成膏子,下炼蜜,徐徐频服之。主治:膈噎。制备方法:隔汤熬成膏子,下炼蜜。用药禁忌:安心平气,勿求速效。
-
豨莶根
《*辞典》:豨莶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XīXiān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根。附方:①治风湿顽痹,腰膝酸楚:豨莶根二至三两,同猪脚(七寸)一只,黄酒四两,酌加水煎,分二至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②治头风剧痛:豨莶根二至四两,合萱草、蒲公英、浙贝。水煎代茶频服。
-
鸭肫衣
《*辞典》:鸭肫衣:出处:《纲目》拼音名:YāZhūnYī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性状: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盘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功能主治:治诸骨鲠,噎膈翻胃。晒干微炒,为末,每早烧酒送下六分,频服。
-
玄黄辟毒散
《嵩崖尊生》卷十:别名:玄黄避毒丹组成:玄参1钱,大黄1钱,连翘1钱,牛蒡1钱,酒黄芩2钱5分,酒黄连2钱5分,羌活5分,荆芥5分,防风5分,石膏钱半,桔梗钱半,甘草1钱。主治:肿头伤寒。用法用量:食后作20次频服。附注:玄黄避毒丹(《一见知医》卷四)。
-
石燕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葱白汤调下,不拘时候频服。《医级》卷八:组成:石燕1对(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麝香少许。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一五:组成:石燕半两,赤小豆半两,商陆子10两,红蓝花半两。脏腑伤积泄泻,暑月常泻不止;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候不调,赤白带下,多年不愈。
-
正阳茴香丸
《普济方》卷一三五:组成:茴香子(微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天南星(炮裂)1两,硫黄(细研)1两,丁香1两,木香1两,吴茱萸(汤洗7遍,焙干微炒)1两,预知子1两,桂心1两。主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心下痛硬,气欲绝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研碎,炒生姜热酒送下,良久煎葱白艾汤投之,不拘时候频服。
-
坠痰饮子
《养老奉亲》:组成:半夏不计多少(用汤洗十遍,为末),生姜1大块,大枣7枚。主治:老人春时胸膈不利,或时满闷。用法用量:以水2盏,药末2钱,慢火煎至7分,临卧时去滓频服。
-
苏厄汤
《寿世保元》卷八:组成:桔梗2钱,山豆根1钱,牛蒡子1钱,荆芥穗8分,玄参8分,升麻3分,防风8分,生甘草1钱,竹叶5片。功效:降痰消肿。主治:小儿喉痹。用法用量:水煎频服,外用硼砂1味,噙化咽下。
-
杞圆膏
《摄生秘剖》卷四:组成:枸杞子(去蒂)5斤,圆眼肉5斤。用法用量:不拘时候频服2-3匙。制备方法:上药用新吸长流水50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滓,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瓷罐收贮。各家论述: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思虑勤劳则血受伤因而不足,血不足则虚火炽而煎燥,肾水日见衰竭矣。
-
兔粪散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方名:兔粪散组成:兔粪、蝉蜕、木通、甘草。用法用量:煎汤,频服。凡痘后目翳目肿,羞明痒痛,此方最妙。附注:①《赤水玄珠》本方用:兔粪炒黄为末,用蝉蜕、木通、甘草煎汤送服。②《痘学真传》:兔粪八两,蝉蜕、木通各二两,甘草五钱,为末,灯心汤调服。
-
三仙饮
《仙拈集》卷一:方名:三仙饮组成:沙糖4两,生姜4两,乌梅15个(去核)。主治:噤口痢;兼治反胃。用法用量:以滚汤调匀,频服。制备方法:共捣汁。《一盘珠》卷四:方名:三仙饮组成:熟附子3钱,上肉桂3钱,干姜3钱。主治:真阳耗散之阴症,手足厥冷,脐下微痛,两目昏昏神不足者。用法用量:艾叶为引,水煎服。
-
泻胃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泻胃汤组成:大黄2钱半,葛根1钱,桔梗5分,枳壳5分,前胡5分,杏仁5分。主治:胃气实热,唇口干裂,便秘烦渴,睡流口涎。《回春》卷五:方名:泻胃汤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黄连、牡丹皮、栀子、防风、荆芥、薄荷、甘草。主治:牙痛。用法用量:水煎,食远频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
-
养血托毒汤
《会约》卷二十:方名:养血托毒汤组成: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半,熟地2钱,茯神1钱,淮山药(炒)1钱半,沙参1钱2分,甘草1钱,生地(酒浸)1钱,丹参1钱,柏子仁(炒去油)8分,牛蒡子(炒,研)6分,白莲肉(去心,炒,研)1钱。主治:麻现色白,心血不足,体虚神倦者。用法用量:水煎频服。
-
土龙膏
《济众新编》卷七:方名:土龙膏组成:地龙大者10余条。主治:小儿暑热入心肺,身热烦渴,吐泻,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入黄土泥饼中,作团如鹅鸭卵,慢火煨熟,浸香薷煎汤,或车前子、糯米同炒煎汤,澄取用;微温,和些蜜频服。一方真黄土化水,煎数沸,入地龙,旋即倾出,待清取用。
-
土蜂丸
《圣惠》卷二十二:方名:土蜂丸组成:土蜂1枚,雄黄1分,硫黄1分,腻粉1钱,朱砂1分,干蝎10枚(头足全者),蝉壳10枚(微炒),龙脑1钱,麝香1钱。主治:急风,筋脉拘急,口眼斜。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热豆淋酒送下,不拘时候,频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用槐胶和丸,如绿豆大。
-
损益草散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损益草散组成:人参3分,附子(炮去皮)3分,干姜5分,桂心5分,防风1两半,牡蛎(熬)3分,黄芩3分,细辛3分,桔梗1两,椒(去目闭口者,炒去汗)1两,茯苓1两,秦艽1两,白术1两。主治:男子女入老少虚损,及风寒毒冷下痢,癖饮咳嗽,霍乱,休息下痢,垂命欲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
-
鸭肫散
《仙拈集》卷一引《全生》:方名:鸭肫散组成:鸭膍胵数10个(晒干,微炒)。主治:噎膈反胃,食不能下。用法用量:每服6分,每早以烧酒送下,频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清上养中汤
《寿世保元》卷六:方名:清上养中汤组成:小甘草2钱,桔梗2钱,玄参1钱,当归1钱,黄芩1钱,陈皮8分(去白),白术8分(去芦),白茯苓8分(去皮),麦门冬8分(去心),连翘8分,人参8分,防风8分,金银花8分。主治:咽喉肿痛,属素虚弱者,或服凉药过多而作泻者。用法用量:水煎,食远频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
-
小豆汁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名:小豆汁组成:小豆不拘多少。主治:消渴,小便利,多随饮而出。用法用量:每服1盏,不拘时候,频服即愈。制备方法:上药水煮熟,捣烂,细布绞取汁。
-
小香连丸
《普济方》卷三九七:方名:小香连丸组成:黄连3两,干姜(炮)1分,当归1两半,阿胶(炒,为末,醋煎成膏)1两半。主治:小儿泻痢赤白,脾胃虚弱,糟粕不化,腹痛烦渴,身热,并里急后重。1方醋糊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饭为丸,如绿豆大。《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小香连丸组成:黄连(麸炒焦黄色)不拘多少。
-
煮小蒜方
《医统》卷八十七:方名:煮小蒜方组成:小蒜(去须皮及青叶)。主治:心痛不可忍,年久不愈者。用法用量:上汤煮,频服取饱,勿用盐。
-
煮艾方
《胎产心法》卷上:方名:煮艾方组成:熟艾如拳大。主治:妊娠中恶,心腹绞急切痛,如鬼击之状,不可按摩,或吐衄血者。用法用量:煮汁。频服。
-
小黑膏
《苏沈良方》卷十:方名:小黑膏别名:小黑散组成:天南星1枚(大者,烧通赤,入小瓶内,湿纸密口,令火灭,取刮之中心存白处,如皂角子大为度,须烧数枚,择其中度可用者),乌头1枚,薄荷1握,玄参5钱。伤风发搐,及慢惊脾风,鼻流清涕,及伤寒风痫。用法用量:每服豆许大,葱白汤下,频服。制备方法:上为末,蜜和。
-
山鞠散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二引《夏子益奇疾方》,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山鞠散组成:芎1斤,当归1斤。主治:产后乳悬。妇人产后两乳忽长,细小如肠,重过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须臾。用法用量:以半斤锉散。入瓦器内,用水煎浓,不拘多少,频服。仍以蓖麻子1粒,贴其顶心。
-
雁膀汤
《圣惠》卷三十八:方名:雁膀汤组成:雁膀2两(去羽),甘草1分(炙微赤,锉),当归1分(锉,微炒),大枣5枚,赤芍药1分,人参1分(去芦头),石膏1两(捣碎),桂心1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枳实1分(麸炒微黄),桃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主治:乳石发动,结热痰饮,心中痞塞,呕逆不止。
-
商陆中毒
概述:商陆中毒(pokeberryrootpoisoning)为病名。是指因药服或误服商陆过量所致的中毒病。商陆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药服或误服商陆过量中毒。商陆中毒的症状:症见恶心,呕吐,头痛,腹泻,语言不清,躁扰抽搐,严重者昏迷,直至死亡。商陆中毒的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甘草、冷稀粥频服以解毒止泻的记载。
-
小儿惊吐
小儿惊吐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夹惊吐、惊膈吐。指小儿因受惊,引起肝胃不和而呕吐。吐出清水稀涎,面色发青,烦躁不安,发热不高,不思乳食等症,甚至可伴有手足轻微抽搐。治宜平肝和胃,用温胆汤加钩藤、葛根,煎汤少量频服。
-
热毒痢
热毒痢病名。因骤受暑湿热毒所致的痢疾。见《医学传灯》卷下。《医门法律》卷五:“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若有里急后重者,宜大黄黄连甘草大剂频服;无里急后重者,宜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参见痢疾、毒痢、暑痢等条。
-
回乳
是指用具有消食、通经作用的药物,以制止乳汁分泌的治法(采用药物或针灸等方法中断乳汁分泌而言)。又称消乳。见《本草纲目》卷四。回乳的治法: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g水煎频服。针灸可取足临泣、光明二穴,针后加灸10分钟,每日1次,连针3~
-
独胜散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独胜散:处方:蓬莪术(醋煮)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烂喉痧,缠喉风,锁喉,双乳蛾。用法用量:捣萝卜汁调服。主治:吹乳,身热头痛寒热,胸乳肿硬。附注:独圣散(《准绳 疡医》卷三引《简易》)、白丁香散(《外科精义》卷十九)、白丁散(《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三引《医鉴》)。
-
桦皮散
疮疥甚者,每日频服。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庄氏家传》《局方》卷八:方名:桦皮散组成:杏仁(去皮尖,用水1碗,于银铫于内熬,候水减一半以来,取出放令干)2两,荆芥穗2两,枳壳(去瓤,用炭火烧存性,取出于湿纸上令冷)4两,桦皮(烧成灰)4两,甘草(炙)半两。用法用量:好酒空心调服。
-
腊鸦散
处方:腊月鸦1只(去爪咀),腊月野狐肝1具(并腊月鸦同入瓷瓶中,以盐泥固济候干。功能主治:急风。手足挛急,口噤项强,不知人事。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频服,以效为度。
-
内固接骨丹
功能主治:治伤折、筋骨疼痛。服后如吐泻清绿水勿怪,是病出也,更宜频服,以愈为度。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圣惠》卷六十七:组成:古字钱2两(先于火内烧令通赤,醋内淬,如此10度),自然铜1两,硫黄1两。后入:朱砂末1分、麝香末1分、犀角末1分,都研令匀,取生地黄,研绞取汁,于银器中熬为膏。
-
托里黄耆汤
处方:黄耆(细锉)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麦门冬(去心,焙)当归(切,焙)人参远志(去心)各30克甘草(炙)4.5克五味子45克制法:上药捣筛。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五《准绳 疡医》卷二:组成:黄耆(炒)6钱,甘草(炙)1钱,栝楼根1钱。
-
栀子升麻汤
别名:栀子升麻散(《世医得效方》卷一)。功能主治:清解肌热。虚烦潮热不止。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伤寒全生集》卷三:方名:栀子升麻汤组成:茵陈、山栀、黄芩、大黄、柴胡、升麻、龙胆。《普济方》卷四○三:方名:栀子升麻汤组成:升麻、白芍药、干葛、山栀子、蓝叶、甘草各等分。
-
狼把草根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L nɡBǎCǎo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根,夏、秋采收,晒干。药理作用:有增进消化功能。功能主治:治痢疾,盗汗,丹毒。①《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服,煮之。②《本草图经》:积年疳痢,频服之。③《南京民间药草》:通经,活血,拔毒。
-
大麦秸
《中医大辞典》·大麦秸:大麦秸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入脾、肺经。功能主治:消肿,利湿,理气。归经:入脾、肺二经。(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附方:治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治疗31例心绞痛,22例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增加,硝基甘油片用量减少,气促、心悸症状减轻。
-
三叶排草
拼音名:SānY P iCǎo别名:奇异排草、三张叶、跌打鼠、土远志、三叶珍珠草、三块瓦来源:报春花科三叶排草LysimachiainsignisHemsl.,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性味:辛、涩,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平肝。虚劳咳嗽,胃肠寒痛,风湿骨痛:根2~3钱,水煎服。1两,煎水频服。
-
石韦根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h W iGēn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韦条。功能主治:通淋,消胀,除劳热,止血。治淋病,胸膈气胀,虚劳蒸热,吐血,创伤出血。②《分类草药性》:治五痨七伤,五淋,止吐血,刀砍斧伤。附方:①治手颤作摇:石韦根茎煎汤,当茶水频服。
-
柏莲汤
《辨证录》卷四:柏莲汤:处方:人参麦冬玄参各15克茯苓柏子仁丹皮各9克丹参6克半夏莲子心各3克生枣仁9克功能主治:治怔忡。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小儿红白痢,不论新久,或身热,或闭口痢。用法用量:用水1碗,煎滚,入蜜糖半小盅,和匀,频服,当茶饮。
-
冲脉饮子
处方:黄耆(每1两用桂1钱煎汤,将碗盛饭上蒸熟)1钱,人参1钱5分,白术1钱,生地黄(酒浸)1钱,茯苓1钱,当归身2钱,白芍(酒炒)1钱,川芎1钱,柴胡5分,青皮5分,宣木瓜4分,皂角子2钱,甘草2分。用法用量:水煎,频服。大便不通润,加火麻仁(炒)2钱,黄连(酒炒)2钱。摘录:《寿世保元》卷七
-
催生如圣散
《郑氏家传妇科万金方》卷三:催生如圣散:处方:当归、川芎、大腹皮、枳壳、白芷。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或有漏血,胎脏干涩,难产痛剧者,并进3服,良久腹中气宽,胎滑即产下。胎死不下,煎红花、温酒调下。附注:催生独圣散(《丹溪心法》卷五)、催生为全散(《宋氏女科》)。
-
大茯苓丸
《圣济总录》卷一九八:大茯苓丸:处方:白茯苓5斤(锉碎,甑中蒸1炊久,晒干,为末),白沙蜜3斤,柏脂7斤(静处作灶泥,大釜于上,加甑,取白茅锉令齐整,先人甑内衬,次安柏脂在上,釜内用石灰水蒸之令消,入釜中,去甑,接取釜内脂入冷水中,以扇扇之,两人对引之30过,复蒸,如前3遍,逐遍换釜中石灰水;
-
粉糖水
处方:绿豆粉1两,白糖1两。功能主治:中暑霍乱。用法用量:新汲水调,频服。摘录:《仙拈集》卷一引《生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