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冲
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中冲穴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中冲穴研究进展:对视野的影响:针刺中冲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
-
手心主
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中冲穴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中冲穴研究进展:对视野的影响:针刺中冲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
-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支脉: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
十二井穴
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井穴,五行属金。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足:足部;
-
关冲
概述:关冲为经穴名(GuānchōngTE1)中冲穴的位置。关冲穴位于手指,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皮肤薄,由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头眩、颔痛、喉痹、耳鸣耳聋等。现代又多用关冲穴治.疗热病、中暑、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及腮腺炎等。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凉血散血
凉血散血为清法之一。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迫血妄行,而见吐血、便血或发斑等症。针灸常以点刺曲泽、委中两穴出血为主,酌配血海、中冲、少冲、曲池等穴。针用泻法。
-
五腧
五腧即五输穴。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手厥阴心包经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指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单侧共9穴。
-
羊舌
见陆乐山《养生镜》。舌体歪斜的证候。病因病机:多为风邪伤及心肺所致。症状:其症舌斜左边,眼亦斜左边;针灸治疗:宜针刺金津、玉液、肩井、肺俞、少商、中冲等穴。食材·羊舌:某些市场卖的舌头立即可食,但生的、烟熏的或粗盐腌的舌头常买到,煮后不论热用冷食、加不加调味料都不错。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小儿闭证
热闭宜清热开窍,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烦躁明显加服紫雪丹,并可针刺少商、中冲、间使、大椎。痰闭宜芳香开窍,用苏合香丸,高热加至宝丹,并可针刺合谷、内关、尺泽、丰隆。若脱证已固,元气大虚,用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黄芪、党参、甘草、白芍、当归、白术、山萸肉、枣仁、枸杞、破故纸、核桃肉)内服。
-
梅毒一炷香
《外科十三方考》:方名:梅毒一炷香组成:银朱3分半,铅粉3分半,杠炭末7分半。不论何等凶险梅毒,虽重至三期者,亦能治愈。如病重者,嗅至3日后,毒必大发,不必恐怖,过2-3日后,即自然结痴脱壳而愈,如病轻者,当日即可疮子结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米汤调和,做成约寸长如线香状条子,晒干备用。
-
白毫银针
概述: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称白毫。还有多酚类,维生素B1、B2、烟酸、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K和维生素C,儿茶素、25种氨基酸、茶氨酸及多种矿物质等,都比其他茶叶含量丰富。1889年间,改以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而以台割更新后萌发的第一批肥壮春芽最为理想。风热感冒,麻疹患者可多饮。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杨介宾
杨介宾为现代针灸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随父杨术全习医临证,精研医典。拜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中医针灸理论。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有:“子午流注概述”“对中冲穴位置的看法”“意守感传,气至病所”等。
-
小儿昏迷
热闭宜清热开窍,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烦躁明显加服紫雪丹,并可针刺少商、中冲、间使、大椎。痰闭宜芳香开窍,用苏合香丸,高热加至宝丹,并可针刺合谷、内关、尺泽、丰隆。内闭外脱,应开闭固脱并进,开闭参照痰闭的治法,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双方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