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驼峰鼻
驼峰鼻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常见鼻长径过长,下端肥大,和鼻尖呈勾状下垂等畸形。驼峰鼻多由于先天性原因,在发育过程中局部组织生长过度所致,也偶或由于鼻骨外伤扭曲愈合或后期骨痂增生造成。除形态异常外,并无功能障碍,不会影响嗅觉、发音和呼吸功能。3.进行鹰勾鼻尖的修复。3.未愈:驼峰状鼻梁、鹰勾状鼻尖未矫正。
-
叉形瓣修复术
手术名称:叉形瓣法别名:叉形瓣修复术分类:口腔科/唇裂修补术/唇裂术后畸形修复术/鼻小柱过短畸形修复术ICD编码:27.5909概述:叉形瓣法用于鼻小柱过短畸形的修复治疗。手术步骤:1.用亚甲蓝画出切口于上唇双侧唇裂修复后变宽的前唇组织两侧画出叉形瓣,其尖端止于皮肤唇红缘,蒂在鼻小柱基底部。
-
叉形瓣法
手术名称:叉形瓣法别名:叉形瓣修复术分类:口腔科/唇裂修补术/唇裂术后畸形修复术/鼻小柱过短畸形修复术ICD编码:27.5909概述:叉形瓣法用于鼻小柱过短畸形的修复治疗。手术步骤:1.用亚甲蓝画出切口于上唇双侧唇裂修复后变宽的前唇组织两侧画出叉形瓣,其尖端止于皮肤唇红缘,蒂在鼻小柱基底部。
-
邻近皮瓣整复鼻尖部缺损术
鼻尖部缺损鼻尖缺损的整复是比较困难的,缺损范围如果较大,涉及到鼻翼或鼻小柱时,则更不易处理。适应证轻度鼻尖部缺损。麻醉局麻。手术方法1.可选用鼻尖部上方的皮肤,按所需要的大小,选作一延迟皮瓣,待2周后,皮瓣血运已经建立,将其重新翻起,向下推移,将它折叠起来,形成鼻尖及部分鼻翼(图11、12)。
-
外鼻畸形与缺损
外鼻畸形与缺损可由先天性因素或后天性因素所致,是鼻部多部位畸形与缺损的结果。其畸形与缺损的程度、除先天因素外,主要与鼻外伤、烧伤程度及肿瘤切除时对鼻部影响的大小成比例。4.鼻孔畸形、狭窄和闭锁常伴唇裂。2.复什的外鼻整形时,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C”。
-
邻近皮瓣整复鼻梁穿孔性缺损术
鼻梁穿孔性缺损适应证病人鼻梁缺损一般较大,由于疤痕收缩,鼻尖往往上翘,鼻梁下塌,鼻唇沟角度变大。术前准备参照其他鼻部缺损的整复手术。麻醉局麻。图15鼻梁缺损修复设计图16作翻转皮瓣缝合图17以眶上动脉、额动脉为蒂的斜向皮瓣图18剩余皮管重行缝回原取皮区注意事项在设计带血的皮瓣时,要保护皮瓣的血供。
-
外鼻
外鼻上端较窄,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背,外鼻前下端的隆起部位为鼻尖,鼻两侧半圆形隆起部称鼻翼(nasalala),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
鼻小柱过短与缺损
鼻小柱过短与缺损是由于鼻部外伤或感染,导致鼻小柱受损,出现部分或全部缺损所致的结局。临床表现为鼻小柱部分或全部缺损,因疤痕牵拉发生鼻尖变形,如合并鼻中隔缺如,鼻翼和鼻尖可粘连在一起。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耳 复合组织移植、上唇人中脊皮瓣、上唇唇弓脊皮瓣、上臂内侧皮管或颈部皮管或鼻唇沟皮管。
-
鼻瓣区狭窄
用鼻前镜检查鼻中隔前端及大翼软骨有无向内突出,可以明确阻塞部位。如鼻外侧软骨向内突,则应在局部麻醉下,用小拉钩将鼻尖部抬高,显露鼻外侧软骨,用小刀切开外覆的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切开骨膜,暴露软骨的两面,切除软骨的突出部分,但不要切除过多,以免两侧鼻翼外观不对称。对吸入鼻腔的空气以此处阻力最大。
-
年寿
概述:年寿:1.推拿部位名;2.望诊部位名;3.经外奇穴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2)年寿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年寿指鼻尖(《幼科推拿秘书》)。指眉心至鼻尖之间的部位。《婴童百问》:“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两眼内眦联连中点下0.2寸。
-
灸痨
灸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资生经》。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一般艾炷灸3~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或艾条灸5-15分钟。
-
鞍鼻畸形
鞍鼻畸形是指鼻梁外形扁平,或向内塌陷凹入呈马鞍状,称为鞍鼻畸形。治疗多用组织移植充填法或内嵌植皮假体支撑法。2.复杂性者合并鼻外部皮肤,鼻腔内粘膜、鼻骨的缺损或疤痕挛缩,鼻中隔缺损;3.坏疽性口炎者合并鼻小柱、上唇缺损。2.后天性有外伤、感染和鼻中隔手术史;治疗原则1.单纯性鞍鼻:行隆鼻术。
-
督脉经络现象
典型督脉经络现象刘某男1个月1955年初诊督脉疣状痣自幼发病,角化性丘疹,沿督脉呈带状排列,从鼻中隔底部至印堂穴。有时肩膊左右和腰椎两侧抽动。2.用肉桂饼在一患者命门穴上作隔药灸时,局部热感慢慢向上传导,经头顶至百会穴,伴有物压感;3.针刺至阳穴,感传沿督脉上至大椎或更高部位,下达腰俞。
-
鼻旁窦瓦氏位(Water′s位)检查技术
操作名称:鼻旁窦瓦氏位(Water′s位)检查技术适应证:鼻旁窦瓦氏位(Water′s位)检查技术适用于:1.外伤。2.先天性发育畸形。5.鼻旁窦的良性、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禁忌证:无明确禁忌证。准备: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4.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摄影距离为100cm。
-
鼻翼
鼻翼为人体部位名。手阳明大肠经所过,迎香所在。又名明堂。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
前鼻镜检查法
1.患者与检查者对面坐,检查者先将光线对准患者鼻尖,以拇指堵挡一侧鼻孔,嘱患者呼吸,比较两侧鼻孔的通气程度。3.以左手持鼻镜,轻轻插入鼻前庭,展开鼻翼,观察鼻腔内情况。注意粘膜色泽、肿胀、中下甲之大小、形状、鼻道及嗅裂情况、鼻中隔形状、分泌物性质及其位置,有无息肉、异物、溃疡、肿瘤、出血等。
-
鼻部疤痕增生
鼻部疤痕增生是指鼻梁、鼻背皮肤因烧伤或外伤引起的疤痕增生、挛缩,有时伴有鼻尖、鼻翼和内眥等变形、移位。它使患者容貌发生改变,造成较重心理压力。2.鼻梁、鼻背疤痕挛缩松解,组织重定,采用皮片或皮瓣修复。3.严重者用皮瓣皮管进行部分或全鼻再造术。疗效评价1.治愈:鼻尖、鼻翼、内眦等重定,鼻背外形接近正常。
-
胆区
胆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1/4点作一横线;主治高血压、高热昏迷、小儿惊风、咳嗽、胁痛、耳鸣。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或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膀胱区
膀胱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连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9/20点作一横线;主治小便癃闭、鼻衄、鼻塞、耳鸣。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待有针感后,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或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大肠区
大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舟状骨前下凹陷下1寸处。主治腹痛、泄泻、阑尾炎、急性胃痛。为足针麻醉穴。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针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为松弛时即可进行手术。
-
脑电图的导联法
单极导联法将头皮上的作用电极与脑电图机放大器的栅极1(G1)相接,把无关电极与栅极2(G2)相接。无关电极以耳垂和乳突部位最常用,亦有选择鼻尖、下颌和顶部者,还有平均参考电极法。双极导联法将头皮上的任意2个作用电极分别与脑电图机放大器的栅极1(G1)和栅极2(G2)相接,而不使用无关电极的记录方法。
-
三焦区
三焦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根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二十分之九点作一横线;主治耳鸣,咳嗽,胁痛,小便癃闭。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解晕汤
处方:荆芥3钱,人参1两,当归1两,炮姜1钱,黄耆1两。功能主治:大补气血。主妇人甫产后,气虚欲脱,致成血晕,忽然眼目昏晕,恶心欲吐,额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气,神魂外越。用法用量:水煎服。或人参力不能用,减去大半,或少用1-2钱,余如分两多服数剂,无不奏功也。摘录:《辨证录》卷十二
-
小肠区
小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根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后二十分之九点做一横线;主治腹痛、泄泻、阑尾炎、小便癃闭等。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口区
口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跟部正中线,当赤白肉际处。主治牙痛、牙槽风、鼻衄、鼻塞等。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高血压下点
高血压下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鼻尖的稍下方处。计1穴。主治高血压、眩晕。一般直刺0.1~0.2寸。
-
紫绀
紫绀(cyanosis)一般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超过5g/100ml,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7vol/100ml时引起的皮肤与黏膜青紫现象。紫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稍,如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且较为明显。紫绀即“发绀”。
-
天聪
天聪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7寸处。位于头正中线入发际鼻尖至发际距离的1/2处。主治外感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或腰背强直等。一般沿皮刺0.3~或艾条灸5~《备急千金要方》:“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
-
鬼见愁
处方:代赭石(用丁头5粒,火煅,醋淬10次,研极细)、朱砂(透明块子)半钱(水飞),砒霜皂子大。制法:上用湿纸7重同裹,慢火内煨至纸干,取出顿地上出火毒,次入脑、麝各半字,金箔5片,同研为细末。功能主治:乳奶婴小患疟,无计可治者。用法用量:每用1字,于发日早以麻油1滴调药,敷鼻尖上。
-
方上
方上为人体部位名。指鼻尖两侧的鼻翼部。望诊此处可以作为诊察胃病的参考。《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方上者,胃也。”
-
贴凹散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九引《张氏家传》:方名:贴凹散组成:石燕2个(烧红醋淬干为度),艾心叶7个,朱砂皂子大,蓖麻子7粒。主治: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用1钱,薄荷汁调贴山根上凹中。睡着候鼻尖汗出安。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 神效贴凹散。
-
心区
心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的前7/20和后13/20折点是穴。主治高血压、癫狂症、高热昏迷、中风不语、失眠、遗精等。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待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心包区
心包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9/20与后11/20折点是穴。主治癫狂、失眠等。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待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目区
目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后7/20作一横线;主治目赤肿痛。为足针麻醉穴。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待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头区
头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后7/20处,左右计2穴。主治头痛、失眠,为足针麻醉用穴。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
-
耳区
耳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正中线后7/20作一横线,再从三、四趾骨之间点作与足跖正中线相平行之纵线,纵横二线相交之点处是穴。主要为足针麻醉用穴。待针感出现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时即可进行手术。
-
肺区
经外奇穴名·肺区:肺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7/20作一横线;主治咳嗽、胁痛。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或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参归荆芥汤
处方:人参1两,荆芥3钱,当归1两。功能主治:妇人甫产后,忽眼目昏晕,恶心欲吐,额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气,神魂外越,证属气虚欲脱而血晕。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二
-
愈疟散
《绛囊撮要》:方名:愈疟散组成:代赭石5块(烧红,醋淬),朱砂5分,砒霜1豆大。主治:小儿疟疾。用法用量:用纸包七重,打湿煨干,入麝香少许为末,香油调1分,涂鼻尖上及眉心四肢。用药禁忌:切忌入口。
-
剪鼻毛法
操作名称剪鼻毛法适应症为鼻内手术的常规准备。方法及内容①患者头向后仰,灯光焦点集中在一侧鼻孔,剪刀刃上涂凡士林:使剪下的鼻毛粘在剪刀上,不致被吸入鼻腔;②左手示指及拇指将患者鼻尖向上轻轻抬起,其他手指固定于额面部,以右手持剪刀齐鼻毛根部剪除鼻毛,再用蘸有凡士林的棉签擦净鼻前庭皮肤,检查是否干净。
-
安抚姿势
安抚姿势是缓和同种其他个体攻击性的行为和动作。在集群中生活的动物,表现寒暄式的行为是这种姿势的极普通例子。哺乳类的仔兽、鸟类的雏鸟嘴部短小,耳、喙部不突出,一见便有“幼儿样的”特征,这样的外貌(德Kin-dchenschema)成了平息亲体攻击的因素(K.Lo-renz,1943)。
-
上肢点
上肢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鼻翼外侧之鼻底处,与鼻尖端上缘相平。主治上肢关节痛。为尺桡骨取钢板术、断肢再植术、腋狐臭切除术的针麻用穴。一般针0.1~0.2寸,待针感鼻部有酸、胀时,再予通电诱导20分钟。
-
肾点1
“肾点1”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鼻尖端,与素髎同位。计1穴。主治肾炎。一般直刺0.1~0.2寸。
-
小儿寒厥
小儿寒厥为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又名小儿阴厥。系阳气衰于下,阴寒过盛,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寿世保元》:“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
阿魏雄黄丸
处方阿魏(研)半两,雄黄(研)半两,柳枝(取向东者1-7茎,每茎长1尺,锉,焙,捣为细末)、桃枝(取向东者1-7茎,每茎长1尺,锉,焙,捣为细末)、丹砂(研)1分。功能主治鬼疟经久不愈。用法用量发时用净盏摩1丸,涂鼻尖并人中上,或未退,以冷水服1丸。须五月五日午时合。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代赭膏
处方:代赭石5钱(煅,醋淬),朱砂5钱,人言豆大1粒。制法:纸包6层,打湿煨干,入麝香少许研末,香油调。功能主治:小儿疟,不能进药。用法用量:用少许涂鼻尖、眉心、手脚心。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
夺命独参汤
处方:人参(一两)功能主治:治伤寒汗下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证宜服此药。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一升,煎至七分,去滓温冷,不拘时服,滓再煎服,神效。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
坎气丹
处方:坎气24条(男者良)人乳粉72克熟地240克(砂仁45克、陈煮酒240克制,久晒者良)人参60克枸杞子120克制法:上药烘燥,入磨为末,用酒酿120克,白蜜120克,同炼捣为丸。功能主治:填精补髓,益气养血。治男子阴阳两虚,耳薄鼻尖,毛悴精寒,不育。用法用量:每服15克,清米饮汤送下。摘录:《古方选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