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滞热丹毒
滞热丹毒病名。出《医宗金鉴》卷七十六。亦名伤食发丹、食滞丹毒。多因小儿乳食过多,不能运化,湿热蕴结于内,达于肌表而发,证见初发形若赤游丹,游走缓慢,或兼见发热面赤,口酸,舌有黄苔。治宜以先醒脾消滞为要,当内服保和丸之类。
-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其中除丹毒外尚包括患处皮肤发红的一些其他炎症性疾患。另熛火丹、伊火丹、郁火丹、留火丹、飞火丹、暴火丹、风火丹、厉火丹、赤黑丹、石火丹、野灶丹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有名、证记载,后世文献未提及,故从略。
-
飞灶丹
飞灶丹为病名,出自《外科启玄》卷八,小儿丹毒之一,系指发于头顶部的丹。丹毒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
-
伤食发丹
伤食发丹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伤食而发的丹毒。因其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度,不能运化,蕴积化热,达于肌表,复感风热邪毒,故成此病。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多啼,身多红晕,皮肤灼热,不思饮食;食积甚者,可见腹大气急等。清热解毒用清瘟败毒饮;消食导滞用保和丸。亦称滞热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