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齿脉
齿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阳明经类似。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及□□□。”
-
肩脉
肩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阳经类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指手太阳小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颌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脉经·小肠手太阳经病证》除上列“是动、所生”病外,并列举了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下重便脓血,暮发热等症。
-
手太阳经病
手太阳经病为病证名。即小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手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肘腕俱痛,为手气也。”见《证治要诀》卷三。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
-
腓
腓(féi,音肥)小腿肚。又名腨、xx、腓臑。腓肠肌部分。《灵枢·寒热》:“腓者,腨也。”
-
疵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卷九:“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关于附骨疽:附骨疽(bone-attachingabscesssuppurative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属无头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
-
臂热
臂热证名。指病人自觉手臂发热。多因风热外侵或血虚内热所致。《灵枢·论疾诊尺》:“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臂忽发热极痛,为风热也,宜桑枝浓煎汤,多服。臂发热痛,从里彻外,为血衰也,宜秦艽地黄汤。”
-
二瓜散
处方:山布瓜根、天布瓜根。功能主治:臑痈,俗名藕包。臑臂表里俱肿痛赤色,唯肘节处差小。用法用量:上砍烂,入米醋少许,和暖涂之。摘录:《准绳·疡医》卷三《准绳 疡医》卷三:组成:山布瓜根、天布瓜根。
-
泻青赤汤
《嵩崖尊生》卷七:方名:泻青赤汤组成:胆草、青黛、羌活、防风、栀子、生地、黄芩、黄连、木通、大黄、甘草。主治:手足发搐,内外皆热。心肝火,肩臑肘臂腕手病痛。
-
手少阳经病
手少阳经病为病证名。即三焦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手少阴经病
手少阴经病为病证名。即心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
曲(月秋)骱
曲(月秋)骱解剖部位名。指肘关节。《伤科补要》卷二:“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臑(肱)骨,其骱名曲(月秋)。”该骱由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构成。或以其形而命名。
-
廉
廉为体表定位用词。即“侧”或“面”。上(下)廉即上(下)侧(面),内(外)廉即内(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
肩风毒
肩风毒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多因风邪袭于肩髃穴之骨缝,与湿稽留而化热所致。证见初起红肿热痛,肿块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引肩臑,更兼拘急。治宜祛风利湿,化热解毒。初起者可用汗法,内服蠲痛无忧散。肿不消者,法同外痈条。
-
臑痈
臑痈病名。臑即上臂,指发生于人体上臂之痈。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亦名病藕包、藕包、藕包毒。该病因风瘟或风火凝结而成。症见初起肿块状如粟米样大小,或起一粒僵疙瘩,逐渐变大、热焮肿痛,甚则绕臂臑漫肿。治法见外痈条。
-
臑阴
臑阴同“臑内”,臑部内侧。《灵枢·邪客》:“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
-
治阴散毒汤
《洞天奥旨》卷五:方名:治阴散毒汤组成:生黄耆1两,当归1两,熟地2两,金银花3两,生甘草3钱,附子1钱。主治:肩臑生痈,已溃阴症。用法用量:水煎服。连用数剂,倘口健思食,夜卧能安,即生。否则,死也。
-
手阳明经病
手阳明经病为病证名。即大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