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1949年后有排印本。《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
消
消病名因阳明热盛伤阴所致的消谷善饥,饮食不荣肌肉之证。《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医述·三消》:“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景岳全书·杂证谟》:“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杂病源流犀烛》谓消病即中消,“二阳结,谓之消,皆中消也。”
-
二火
肝、心之火:二火指肝、心之火。《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王冰注:“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
二阳三阴
二阳三阴指阳明经和太阴经,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肘。”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
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为中医病名。二阳指太阳和阳明,并病指伤寒一经证候未解,而另一经证候已见。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
-
二阴二阳
二阴二阳指少阴、阳明。《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王冰注:“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伤肺也。”
-
柴松岩
不孕症、石瘕(子宫肌瘤)、肠覃腹痛(卵巢囊肿及/或附件炎性包块等)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多种妇女疑难杂症。以辨证准确、方药精专、配伍灵活、疗效显著为其特点。如有关肾的“三最”观点,“二阳”病对月经、生殖的影响,补养血气,顾护心气,周期用药以及补肺金、启肾水治疗方法等等,为中医妇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柴胡饮子
《宣明论方》卷四:柴胡饮子:别名:人参柴胡饮子(《医门法律》卷五)。摘录:《圣惠》卷十七《普济方》卷一三二:柴胡饮子:处方:柴胡半两,黄芩半两,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升麻半两,地骨皮半两,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草龙胆半两。主治:伤寒发汗未解,气血已虚,寒热往来,口干烦渴,大便秘结,脉洪实弦数。
-
二阳一阴
阳明和厥阴:二阳一阴,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刺寒厥的一种方法:二阳一阴为刺寒厥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从而治愈寒厥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
二阴一阳
少阴、少阳:二阴一阳指少阴、少阳。少阴为二阴,少阳为一阳。《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指阴胜于阳,肾水上凌。二阳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灵枢·终治》:“刺热厥者,二阴一阳。”谓阴经针刺二次,用补法;刺阳经一次,用泻法。如此可使阴气盛而阳邪退,以治愈热厥。
-
不月
闭经亦名经闭、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歇经等。亦包括女子暗闭、女子暗闭经。本病多由血虚、肾虚、气滞、血滞、寒湿凝滞、痰湿阻滞等原因所导致。
-
游部
游部部位游动不定,散在于身体上、中、下三部。《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
隐曲
隐曲①指排大、小便。《素问·阴阳别论》:“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②指前、后二阴。见“隐曲之疾。”
-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头眩偏痛痧
《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三水
三水指三阴,即脾。《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二火即二阳(胃),三水即三阴(脾)。另有说法即二火指心与肺,三水指肝、脾、肾。
-
风消
参见燥火三消:燥火三消为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症见小便频数,淋沥如膏如油,用益元散、导赤各半汤。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治宜调养心脾,益气养血为主,可用黄芪羌活饮、人参荆芥汤、逍遥散、归脾汤、乌骨鸡丸等方。
-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辛散汤
《嵩崖尊生》卷十四:组成:川芎1钱半,当归3钱,干姜(略炒)4分,桃仁10个,炙草4分,白芷8分,姜黄4分,细辛4分,葱头须5个。主治:产后气血虚,阴阳不和,七日内外发热,头痛,胁痛。加减:虚,加人参。用药禁忌:不可发汗,勿作伤寒二阳症治。附注:《胎产心法》有羌活,无姜黄。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