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溢
溢《内经》十二脉之一。指超越寸口而上鱼际的脉象。主气有余。《诊家正眼》:“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
-
随而济之
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参见迎而夺之: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夏日
夏日夏令之日。《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
肾风疝
肾风疝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肾风疝,外感之邪也。”参见肾疝条。
-
来气
来气运气术语。指六气中应该按时到来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
火气不调
火气不调为病机。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备急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火去则身冷。”
-
沉脉
沉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乌梅甘草汤
《医门八法》卷三:方名:乌梅甘草汤组成:乌梅肉5个,甘草5钱。主治:肝气有余,肝血不足,以致胃气痛者。
-
本而标之
本而标之为治则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一般先治其先发病(本),后治续发病(标)。王冰注:“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
-
从实去虚
“从实去虚”意谓补法可以充益正气。实,指补法。《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从实去虚,补则有余。”
-
然筋
然筋指然谷穴下之筋。《素问·调经论》:“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王冰注:“然谓然谷。”新校正引杨上善注:“然筋当是然谷下筋。”
-
内实外虚
指一种脉象。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参见内痛外快:内痛外快为痛证辨证之一法。指内有邪气实而作痛,外则不痛,表示邪实于里。《难经·四十八难》:“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粗大
粗大脉象名。指脉体宽大,搏动有力。是阳热邪盛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
补阴泻阳
“补阴泻阳”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补阴:补五脏之不足;泻阳:泻六腑之有余。张志聪:“补阴者,补五脏之衰阴;泻阳者,导六气之外出。”
-
逆而夺之
逆而夺之即迎而夺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迎,意为逆。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内实外虚脉
内实外虚脉为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内虚外实脉
内虚外实脉为脉象。来疾去迟之脉。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
运气太过
运气太过即运气盛而有余。凡阳干之年,如甲、丙、戊、庚、壬年分,均属运气太过,太过为本运气胜,则本气流行。
-
想
想①思虑。引伸为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欲望或非分要求。《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②自我感觉。《灵枢·海论》:“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
-
息利少气
息利少气病状名。呼吸通畅但气短不能达到正常的呼吸深度。《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
阳脏
概述:阳脏:1.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2.阳盛体质的人。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阳脏:阳脏是指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故称。《景岳全书》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有余也。”
-
阳干
阳干是指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阳干至运气有余,为太过。
-
肘挛
肘挛证名。肘部拘急痉挛,难以屈伸。《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马莳注:“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参见挛、拘挛条。
-
(骨舌)(kuò,音阔)骨
(骨舌)(kuò,音阔)骨指胸骨上方锁骨内侧端部分。《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骨曷)(骨亏)
(骨曷)(骨亏)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张景岳注:“(骨曷)(骨亏),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天寿
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亦称天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尚书·君奭》:“天寿平格,保又有殷。”《史记·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
内虚外实
内虚外实脉学名词。指一种来疾去迟的脉象。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