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脉
沉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三十脉
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脉诀汇辨》:“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紧脉·三十脉:紧脉为脉象之一,此脉象脉来绷紧,状如车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此脉象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
-
脉诊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
牢脉
牢脉为脉象之一。主阴寒积聚,如癥瘕、痞块、疝气等。《脉诀汇辨》引沈氏语:“似沉似伏,牢之位也。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寻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濒湖脉学》:“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
迟脉
指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60次以下)的脉象。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多见于寒证。《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
疮疡辨脉
疮疡辨脉疮疡诊法之一。论述疮疡脉诊较详细者应推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及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浮脉:未溃见之为表证,溃后见之为气泄;数脉:未溃见之为病进,为热盛,若兼洪脉为脓成,溃后见之难愈;滑脉:未溃见之为热,溃后见之为虚热,邪未退;涩脉:未溃见之为气滞,溃后见之为血虚;小脉:主气血两虚。
-
脉象机理
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
林之瀚
林之瀚清代医家。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学理经验俱丰,遇名医则虚心求教。雍正元年(1723年)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谓四诊为医家之首务,尤其强调望诊。附篇述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多有新见。另有《嗽证知原》一书。
-
脉象研究
脉象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脉诊机理、建立脉象图谱、促使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课题。②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在脉象的表述和辩识分析上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不仅已基本阐明了脉图的临床意义,且总结出了多种脉图分析方法和脉波信息的自动识别系统,多因素脉图识脉法等。
-
浮沉
浮沉①相气十法之一。指诊察病人面色的浮露与隐沉,以了解疾病的表里浅深。《灵枢·五色》:“察其浮沉,以知浅深。”《望诊遵经》:“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指浮脉与沉脉。
-
沉
沉①沉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伤寒论·辨脉法》:“迟缓相搏,名曰沉。”《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素问·四气调神论》:“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灵枢·杂病》:“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参沉浊条。
-
相胜之脉
相胜之脉诊断学名词。指色与脉相克(脉克色)之脉象。例如面色白而得数脉,面色赤而得沉脉之类。说明病情笃重,预后不佳。《难经·十三难》:“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