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乘
相乘为五行学说术语。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如肝气过亢,肺金又不能对肝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而发生肝气犯胃之类的症状。
-
伏匿脉
伏匿脉为脉象之一种。寸关尺三部按之皆无,寻至尺后才觉察。指脉象混乱,不易察明,时而阴部见阳脉,时而阳部见阴脉,所谓阴阳相乘;平人见此为体质之特征,病人见此者,为阴阳不和之象。《难经·二十难》:“脉有伏匿…脉居阴部而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阳部,指寸部或肌肉之上;
-
概率
概率(probability)是指在反复试验中,预期某一事件出现次数在试验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如果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没有选择性,多种基因型的个体都能正常发育,则由AaBbCc基因型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各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可按概率相乘法则推算。p(B/A)=p(BA)/p(A)上式中,p(A)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
-
辛夷荆芥散
《明医指掌》卷八:组成:辛夷1钱,荆芥8分,黄芩(酒炒)8分,神曲(炒)7分,南星(姜制)、半夏8分(姜制),苍术(米泔浸,炒)8分,白芷8分。主治:鼻渊不止;好饮热炽,风邪相乘,而风与热交结不散,涕泪涎唾下不止。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8分,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
-
大调经散
处方:大豆(炒,去皮)1两半,茯神1两,真琥珀1钱。功能主治:产后血虚,恶露未消,气血未平,气为败浊凝滞,荣卫不调,阴阳相乘,憎寒发热,或自汁,或肿满。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乍寒乍热。用法用量:浓煎乌豆、紫苏汤调下。各家论述:《济阴纲目》:此方重在恶露未消,而茯神之用,所以和阴阳也。
-
习惯强度
习惯强度是赫尔(C.L.Hull)的学习理论(S-R理论)的核心概念。这是一种强化,由于这种强化而刺激和反应之间发生结合。这是强化尝试数(N)的增大的函数,以sHR=1-10-aN表示(a是常数)。习惯强度在动因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彼此相乘的作用而决定反应势(sER)。
-
动态观念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还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相互资生、幅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病理过程中相乘、相侮。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转变为功能和废物,这一切都是气化的作用,这种气化过程即是运动过程。
-
阴中伏阳
阴中伏阳为脉学名词。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杨注:“寸关已沉短而涩,涩而时浮滑而长,故曰阴中伏阳也。”
-
阴虚眩晕
病因病机:《杂症会心录·眩运》:“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症状:症见头目眩晕,五心烦热,面红升火,潮热盗汗,脉细数等。
-
阴乘阳
阴乘阳为脉学名词。阴阳相乘脉象。沉涩短细等一类的阴脉出现在属阳的寸部,称阴乘阳。《难经·十二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
-
阳中伏阴
阳中伏阴是指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尺部虽见浮滑而长的阳脉,但有时夹有沉涩而短的阴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杨注:“尺中已浮滑而长,又时时沉涩而短,故曰阳中伏阴。”
-
阳乘阴
阳乘阴是指阴阳相乘脉象。浮滑洪数一类的阳脉,出现在属阴的尺部,称阳乘阴。《难经·二十难》:“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丁德用注:“今阴虚不足,阳入乘之,故阴部见阳脉。”
-
阳乘
是指阳乘阴的脉象。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外寒而手足厥冷。《难经·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
顺
顺脉学术语。仲景十二脉之一。即母子相乘的脉象。金行乘水,木行乘火。《诊家正眼》:“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
-
冷热痢
痢疾属寒热夹杂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白痢也。”
-
绯帛膏
处方:排帛(烧灰,研)1分,倒棘刺49枚(烧灰,研),雄黄(研)1分,磁石(捣研)1分,麝香(研)1分,蚺蛇胆(研)1分,槐枝1条(长8寸,锉),猪脂(蜡月者)5两。功能主治:小儿宿有疳气,加以肠胃虚弱,寒邪乘之,则变下利,久而不止,肠胃益虚,寒湿相乘,虫因虚动,侵蚀脏腑或口齿生疮,或肛门灼烂。
-
祛风涤热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方名:祛风涤热汤组成:薄荷、甘菊、牛蒡子、防风、荆芥穗、连翘、竹叶。主治:热盛风搏,并于经络,风火相乘,发为筋挛,亦曰筋瘈。
-
口𧏾
口𧏾为病名,即龋齿。《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齿断虚软而无脓血,又口𧏾,其齿断触者,即脓血出。”龋齿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龋注……侵蚀齿断,谓之龋齿。”《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风气客之,络搏齿间,与血气相乘,则断肿热气,加之脓汁出而臭,侵食齿断,谓之龋齿,亦日风龋。”
-
胜湿清火汤
《医醇剩义》卷二:方名:胜湿清火汤组成:茅术1钱5分,白术1钱5分,茯苓2钱,苡仁8钱,石斛3钱,石膏5钱,知母1钱,猪苓1钱,泽泻1钱5分。主治: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用法用量:加荷叶一角,水煎服。
-
相克
相克为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制约和排斥的关系,来说明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的生理现象。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常称为木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