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囊秘喉书》全2卷,清代杨龙九原著,王士翘编订,张汝伟评点增录。平装,32开,中国医学大成丛书。爰述大概而为之序。另有《喉科直诀》、《咽喉急症秘书》、《喉科七种》(内有《喉科秘方》、《喉科秘本》、《喉科要领》、《喉科抱珍集》、《曾氏世传喉科》、《喉科秘方二集》、《喉科全部》等,现存有抄本。
-
下俞
下俞指位于下端的穴位。下:上之对;俞:腧穴。《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马元台等注为“膀胱经之俞穴束骨,肾经之俞穴太溪。”
-
陷中
陷中筋骨间的凹陷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俞。”
-
股
股为人体部位名。下肢膝以上部分的统称。俗称大腿。足三阴、足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
浮肿者治其经
浮肿者治其经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浮肿等症,宜取有关经脉五输穴中的经穴治疗。浮肿者治其经指对面部浮肿等症可取有关经脉五输中的经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
垂腴
垂腴(yú俞)指脂肪丰厚而下垂。《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
瘳
瘳病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正当穴
正当穴指凡有固定名称、位置、主治、刺灸方法的穴位可日正当穴,即经穴。《针灸聚英》:“骑竹马法……依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
-
俞会
“俞会”的俞指腧穴;会,指交会。《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马莳注:“六阳经,六阴经,皆有腧穴所会。”
-
脏腑之风
脏腑之风病证名。指风邪中伤五脏六腑。《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
-
背窬
背窬(xū俞)病证名。指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得生;如无膜露见脏腑者,即死无救。”与脊柱裂相类似。
-
野猪肉羹
《养老奉亲》:方名:野猪肉羹组成:野猪肉1斤(细切),葱白1握,米2合(细研)。主治:老人五痔,久不俞,生疮痛者。用法用量:煮作羹,五味调和,加椒、姜。空心渐食之。常作极效。
-
六府俞
六府俞指六府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六府亦各有俞。”王冰注:“六府俞亦谓背俞也。”即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
阳病行阴
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参见阴病行阳: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
-
阴病行阳
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参见阳病行阴: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
-
经验取穴
经验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对于某些病症医生根据本人或他人的临床实践经验而选定有关穴位进行治疗。如癫痫取腰奇、内心俞;小儿疳积刺四缝等。
-
砭灸处
砭灸处指施行针(砭)、灸的处所,即腧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
-
俞山人
俞山人名字履贯不详。据《夷坚志》载:“蔡元长知开封府,患真脚气,俞为灸风市五百壮,遂愈。”
-
度俞
度俞是指测度经脉腧穴所在,以定病之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度,测度;俞,腧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
-
大腿
大腿为股的俗称。《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病在肾,俞在腰股。”
-
药
药物·药:药即药物。《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调食和药,治在下俞。”用药治疗·药:药指用药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
痧痘集解
《痧痘集解》痧疹专著。清·俞天池撰。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四-五《痘疹心法条辨》、《痘科集录心法》、《痘症治验》;内容主要是辑录前人的有关论著予以归纳整理,同时也综合了作者治疗痘疹的临床经验。
-
骸厌
骸厌指膝下外侧骨的狭窄处。《素问·气穴论》:“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壮。”王冰注:“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
骨癫疾
骨癫疾病证名。癫病深入于骨者。为癫疾之重证。《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参见癫条。
-
跟骨
跟骨足后跟骨。《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
-
病瘳
病瘳疾病痊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