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浊气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②阴寒之邪。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
膈
中医认为膈的作用可以遮隔胃肠消化饮食所产生的浊气,不使浊气上熏心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膈有3个裂孔,在第1腰椎前面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道裂孔,食道裂孔右前方有腔静脉孔。《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头痛·食积证
头痛·食积证(headache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又称食积头痛。是指食积胃脘,升降失常,浊气上冲,以头痛,脘痞胀满,噫气泛酸,臭如败卵,或饱食则痛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
-
阴吹·痰湿证
阴吹·痰湿证(flatusvaginaliswithphlegm-dampsyndrome)是指痰湿内盛,盘踞中焦,浊气相干,阻于谷道,腑气不循常道,以阴吹而带下量多,色白黏稠,胸脘痞闷,或呕吐痰涎,口中淡腻,舌淡,苔白腻,脉滑缓为常见症的阴吹证候。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脾疝
脾疝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脉…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疡医大全》卷二十四:“脾疝者其浊气自下逆上,连暧不宽,胀满作痛,痛则呕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类。”类似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脓肿。
-
面黑子
面黑子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本病由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或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而成;或肾中浊气混浊于阳,阳气收束所致。其治以外治为主,如水晶膏、除痣膏。亦可服六味地黄丸或大黄(庶虫)虫丸。目前以手术切除者多。
-
下痢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下痢丸组成:法曲1升,附子3两,干姜3两,黄连3两,黄柏3两,桂心3两,蜀椒半两,乌梅2升半,大麦糵1升,吴茱萸4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下痢积年不瘥,必然正气虚寒,然能食消谷,必有热伏于内,且浊气下泄,虽能进食,不能如期克运,必有留滞于中。
-
寒胀
胀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胀多见于脾胃虚,脏腑偏寒者(《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寒胀,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宜温中祛寒,用中满分消汤、朴附汤、木香化滞汤等方加减。
-
滋阴除湿丸
《外科集腋》卷四:方名:滋阴除湿丸组成:熟地8两,丹皮3两,白茯苓3两,泽泻3两,山萸肉4两,淮山药4两,黄柏1两,芦荟5钱。主治:八角虱(形如花蜘蛛)叮阴毛之上,发内亦生,由肝肾浊气不洁而生,更有玉茎之根痒甚,以沸汤沃之,稍止而复作,有三四窍黄水淋漓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
口黏腻
口黏腻为症状名,指自觉口舌黏腻,涩滞不爽,甚至食不知味的表现。常因脾胃湿热、痰热内扰,使脾胃阳气不化,浊气上泛于口而致。可用清利中焦的甘露消毒丹或清热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
-
王说山人服气法
王说山人服气法为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1.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2.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4.若于咽气后,觉腹中小有不适,可行气作“小导引”或卧于床,东转西翻,并以意驱逐之使下;
-
肺主宣发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与肺主清肃相对而言,表现为排出浊气,宣通皮毛,宣散卫气,敷布津液与血液等。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睛黄视眇证
睛黄视眇证病名。系指风轮黄亮如金色,视亦微眇的病证。类今之虹膜异色性睛状体炎。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由恣酒嗜燥,湿热重而浊气薰蒸清阳之气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葛花解毒饮加减。
-
槐花消痔汤
处方: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壳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主血热毒火内盛,瘀血浊气下注。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蒲孝生方
-
传化之腑
传化之腑为人体器官名。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加减安胃汤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统旨》:加减安胃汤:处方:藿香1钱半,吴茱萸1钱半,人参2钱,苍术2钱,陈皮3钱。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三引《统旨》《风劳臌膈》:组成:人参、藿香、丁香、吴萸、白术、半夏、砂仁、陈皮、炮姜。
-
肺司呼吸
肺司呼吸是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生理功能。
-
阴阳清浊
概述:阴阳清浊:1.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2.《灵枢经》篇名。“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
输泻
输泻运转排泻。《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夭,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清气
清气①指水谷精华的稀薄精微部分,与浊气相对。《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②即清气分热。《温热论》:“到气才可清气。”③指秋令清肃寒凉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
-
分浊散
处方:茯苓30克车前子9克猪苓9克茵陈3克栀子9克功能主治:主治浊气下流膀胱,气化不行,小便闭塞,一身发黄。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脾虚秘
脾虚秘病证名。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脉多弦缓,宜补中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张璐主张以补中益气汤倍升、柴、当归,煎成后调生蜜、麻油,认为此方妙在“清气一升,浊气自降”(见《张氏医通·大便不通》)。参见虚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