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气
人气指人体的正气,或阳气。《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正气即真气,是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昼夜证象同异辨
昼夜证象同异辨诊断学术语。根据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昼安静而夜发热烦躁,为热入血室。夜恶寒而昼安静,为邪旺于阴。夜安静而昼恶寒,为阴气上溢于阳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芍药六合汤
《保命集》卷下:组成:四物汤内倍加芍药。主治:妇人气充经脉,月事频并,脐下痛。
-
芎蝎散
《小儿病源方论》卷三:组成:川芎1两,荜茇1两,蝎梢(去毒尖)1钱(焙),细辛(去苗)2钱,半夏(酒浸一宿,汤洗7次,焙干)2钱。主治:小儿脑髓风,囟颅开解,皮肉筋脉急胀,脑骨缝青筋起,面少血色,或腹中气响,时便青白色沫,或呕吐痰涎,欲成慢惊风搐,足胫冷者;或大人气上冲胸满,头面肿痒。
-
取积一块气丸
《普济方》卷一七三:方名:取积一块气丸组成:牵牛末2两,槟榔末1两,杏仁末1两,羌活末1两,神曲半两,麦糵半两,雷丸肉半两,江子(1两,去油皮,净)4钱,黄芩1两。主治:男子妇人气积。用法用量:3岁服3丸,5岁服5丸,大人服10丸,快利为度,临卧温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
桃胶散
《圣惠》卷七十二:方名:桃胶散组成:桃胶2两,榆白皮2两,车前子1两,冬瓜子1两,鲤鱼齿1两,葵子1两,瞿麦1两,木通1两,枳实半两。《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名:桃胶散组成:石膏半两,木通半两,桃胶(炒作末)半两。《妇人良方》卷二十二:方名:桃胶散组成:桃胶(瓦上焙干)、沉香、蒲黄(隔纸炒)各等分。
-
酥蜜煎
《圣惠》卷十八:方名:酥蜜煎组成:酥3合,蜜3合,大青1合(为末)。制备方法:上将大青入酥、蜜中,搅和令匀,慢火煎2-3沸,入净器盛。用法用量:每服2升,当令下利药出,明日更服1升,后日更服1升。《医统》卷八十七:方名:酥蜜煎组成:酥油2两,白蜜5合,姜汁5合。主治:老人气噎,吐逆不能食。
-
乌梅定痛汤
《点点经》卷一:方名:乌梅定痛汤组成:乌梅3个,杏仁(去油)7粒。主治:小儿虫痛,妇人气痛,胸膈连腹俱痛者。用法用量:以上共打碎,用滚水泡服。
-
内经运气病释
《内经运气病释》为运气著作,9卷。作者鉴于《内经》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皆言五运六气、天时民病同异生化之原、反正逆从之理,凡在天人气交之病非此不能知。更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及缪问芳“十六方解”附于后。全书释《六节脏象论》6条;释《气交变大论》58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9条。
-
本病论篇
《本病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本,即根本,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发病的根本,故名。
-
夏月咳嗽
夏月咳嗽病名。证见喘急而嗽,面赤潮热,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者,用栀子汤;咳唾有血者,用麦门冬汤。俱服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不居集》卷十五)。《温热经纬》:“夏咳嗽者,火气炎上,人气外泄,法当苦降,杏朴芩连汤主之。”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
-
重虚
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③司天之气虚,人与之相应的脏气也虚。《素问遗篇·刺法论》:“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
-
鼾眠
鼾眠证名。系指睡眠中呼吸时咽喉中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卷三一:“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咽,涩而不利亦作声。”
-
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胸胁胃脘不安。”《素问·疟论》:“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灵枢·根结》:“枢折即骨丝而不安于地。”《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催生顺气饮
处方:当归川芎肉桂木香乌药广皮枳壳冬葵子红花车前子生芝麻功能主治:理气活血,催生滑胎。主妇人气郁,临产之时胎上逼心,昏晕不省人事;或胞浆先下,子道干涩,儿难转身。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
谷灵丸
处方:黄耆1两,人参1两,牛膝1两,当归1两,附子1个,地黄半两,杜仲3钱,苍术3钱,白术3钱,桂3钱,枸杞子3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调气血,长精神。主妇人气弱血虚,血海虚竭,肌肉不长,形容瘦瘁。用法用量:人参汤送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
归术降胞汤
处方:当归2两,白术2两,柴胡1钱,牛膝3钱,丹皮3钱,红花5钱,荆芥3钱,益母草5钱。功能主治:妇人气结不行,产数日而胎不下,服催生药皆不效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二
-
正气煮散
《魏氏家藏方》卷五:组成:青州枣1斤,厚朴(去粗皮,姜汁浸1宿,炒)1斤,甘草1斤,陈皮(去白)6两,干姜6两。制备方法:上将厚朴、生姜同捣,盛瓷器中,将干姜为粗末,掺厚朴上罨1宿,次日先将罨厚朴同陈皮入锅内,水煮干,次将枣子甘草入锅内,将煮药抄在上,再入水煮干,晒燥,再焙为细末。
-
参归转天汤
处方:人参、当归、川芎、牛膝、升麻、附子。功能主治:大补气血。主妇人气血两虚,临产之际,横生倒产,手足先出,其儿身不下者。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
天和
“天和”的天,指天地自然,长养万物的规律;和,和合之意。亦是说,人所赖以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
-
阳气
阳气(yangqi)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脏腑功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舍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处所,部位。《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③指日行次宿。《灵枢·卫气行》:“是故日行一宿,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
灌溉中岳
灌溉中岳导引功法名。又名灌溉中州。中岳即鼻部。谓以手指摩擦鼻部及附近穴位(如迎香穴)。《登真隐诀》卷中:“鼻亦欲按其左右,唯令无数,令人气平,所谓灌溉中岳(原注:鼻为面之岳山,内景所谓之天中之岳)。”
-
夺精
夺精为病证名。即精气严重耗伤。表现精神萎靡,耳聋,视物不明,脉极迟或极数等证候。《难经·十四难》:“(脉)一呼…四至曰夺精…虞庶注:“其人气耗血枯,神惨色夭,精华犹如夺去。”又注:“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耗,耗则精无所归,独加夺去,故曰夺精。”
-
茯苓麻黄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黄耆(锉)3分,大青(锉)3分,桂(去粗皮)3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1分,石膏2两(碎),丹参半两,五味子1两,甘草(炙,锉)1两,贝母1两,陈橘皮(去白,焙干)1两,芎藭1两,枳实(麸炒)3枚。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
合欢丸
处方:当归3两,熟地黄3两,茯苓1两5钱,白芍1两5钱,酸枣仁(炒)1两,远志肉(制)1两,香附(酒炒)8分,炙甘草8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妇人气郁不孕。用法用量:白汤送下。气虚,加人参1两。摘录:《叶氏女科》卷四
-
调经滋血汤
处方:马鞭草2分,荆芥2分,川芎1钱,枳壳1钱,桂心1钱,当归1钱,赤芍1钱,乌梅6分,丹皮5分。功能主治:妇人气热气虚,经滞不通,致使血来肢体麻木,或身疼痛;或室女经未行,日渐黄瘦,将成痨疾。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
小和中饮
处方:陈皮4.5克山楂6克茯苓4.5克厚朴4,5克甘草1.5克扁豆(炒)6克功能主治:治胸膈胀闷,或妇人胎气滞满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如呕者,加半夏3~如胀满,气不顺者,加砂仁2.1~如妇人气逆血滞者,加紫苏梗、香附;如寒滞不行者,加干姜、肉桂。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阴阳系日月
《阴阳系日月》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把十二地支分别与左右两足十二经相配,说明冬、春两季人气在左,夏、秋两季人气在右,针刺治疗的时候,要根据阴阳时令,有所禁忌。
-
夜甚
夜甚指病情多在夜间加重。夜间正气蛰伏,邪气独盛于体内,故病情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中恶心痛
邪毒之气,入于脏腑,攻击于心络,故令心腹刺痛也。”《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六:“若心气不足,精神衰弱,邪恶之气,因得干止,连滞心络,令人气不升降,卒然心痛如刺,闷乱欲绝者,中恶心痛也。”《张氏医通·诸痛门》:“卒中恶心痛,用苦参一两,酢煮顿服;亦可用赤芍药散、大黄散、沉香散、犀角汤等方。
-
鸡子雄黄
处方:雄黄1斤(研细),鸡子(新生)。制法:取新生鸡子黄白和雄黄,置铜铫中,以盖覆之,封固,勿令出气,微火,盖上容得手,不用太热,三日夜勿令火绝,寒乃起之,掠去上滓,清者在下,当涌涌如水银,寒则坚,得人气复软,炼一斤得十两,盛之以竹筒,勿使见风。功能主治:使人肌肤润泽,冬则耐温,夏则耐凉,辟除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