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术便览
《仁术便览》为方书名。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等科,有论有方,所论大致中肯,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药法。解放后有排印本。
-
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米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骑马痈
骑马痈病名。见《仁术便览》卷四,即悬痈。详见该条。
-
升阳抑火汤
处方:升麻柴胡葛根苍术羌活防风白芷黄连(酒炒)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当归川芎芍药功能主治:治眼病服寒凉药太多,致久久不愈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
米炒红娘子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夏惟勤
夏惟勤明代医家。冀州(今河北冀州)人。太学生。精医术,治多奇中,有“国手”之誉。曾校订《仁术便览》、《明目至宝》。
-
吐蛔
概述:吐蛔(vomitingascaris)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仁术便览》卷四:“吐蛔虫,以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以仓廪空虚,蚘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是也。”
-
吐蚘
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因胃火而吐蚘者,但清其火,火清而蚘自静,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用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寒热交错,则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乌梅丸主之。”使君子、鹤虱、芜荑、槟榔等均有驱蚘作用。
-
摩脊法
摩脊法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以预防痘疹,明·张浩《仁术便览》卷四:“摩脊法:小儿痘疹未出之先宜以手蘸油摩儿背脊中间,痘疹出稀少,预解胎毒,或不生。”
-
虫吐
《医学入门》卷五:“虫吐时常恶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以仓廪空虚,蚘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是也。”寒热交错,则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乌梅丸主之。”
-
复聪汤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复聪汤:别名:复聪散(《仁术便览》卷一)。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姚方伯方:方名:复聪汤别名:复聪散组成:半夏(制)1钱,陈皮(去白)1钱,白茯苓(去皮)1钱,甘草(炙)1钱,萹蓄1钱,木通1钱,瞿麦1钱,黄柏(去粗皮,炒褐色)1钱。
-
回春丸
《摄生众妙方》卷七:回春丸:别名:八味茴香丸(《医学入门》卷七)、茴香丸(《仁术便览》卷三)。处方:茯苓30克白术30克山楂子30克(炒)枳实24克八角茴香30克(炒)茱萸30克(炒)橘核90克(炒)荔枝核30克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丸重4.5克。功能主治:治疝气。功效:舒肝顺气,温中散寒。
-
升阳燥湿汤
处方:高良姜3克,干姜3克,郁李仁3克,甘草3克,陈皮1.5克,黄芪1.5克,白葵花0.9克,柴胡0.9克,升麻0.9克。摘录:《仁术便览》卷四《便览》卷四:组成:防风1钱,良姜1钱,干姜1钱,郁李仁1钱,甘草1钱,陈皮5分,黄耆5分,白葵花3分,柴胡3分,升麻3分。主治:阴户痛,控心急痛,身重如山,身黄皮缓,阴中如冰。
-
珍珠龙脑生肌散
处方:降真香15克(用香油滚七次)儿茶15克牙末6克枯矾0,6克珍珠0.6克龙脑0.6克制法:上药俱为极细末,瓷罐收贮,黄蜡封口。功能主治:治下疳,牙疳,诸色疳疮。摘录:《仁术便览》卷四《便览》卷四:方名:珍珠龙脑生肌散组成:降真香5钱(用香油滚7次),儿茶5钱,牙末2钱,枯矾2分,珍珠2分,片脑2分。
-
张浩
张浩清代医家。字清泉,山东临邑人。先习儒,后改学医,亦喜爱养生术。平素喜爱收集单验方,编成《仁术便览》,现有刻本行世。
-
风寒嗽
即风寒咳嗽。《古今医鉴》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方用五拗汤。《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
樗白皮丸
《仁术便览》卷四:樗白皮丸:处方:樗根白皮山茱萸(去核)苦参香附各15克龟版栀子各60克黄柏30克干姜贝母各6克白术白芍各23克白葵花15克制法: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功能主治:主白带。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
-
盗汗正气汤
《仁术便览》卷三:盗汗正气汤:处方:黄柏知母(炒)各4.5克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主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仁术便览》卷三《便览》卷三:方名:盗汗正气汤组成:黄柏1钱5分,知母(炒)1钱5分,甘草(炙)5分。
-
理气化滞健脾汤
《仁术便览》卷二:理气化滞健脾汤:处方:木香2克陈皮3克厚朴(炒)2.5克猪苓3克葶苈(炒)2克香附(炒)3克枳壳(炒)3克白茯苓3克大腹皮4.5克白术(炒)3克栀子(炒)2克商陆1.5克木通1.5克功能主治:治水肿。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
益胃升阳汤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兰室秘藏》卷中:方名:益胃升阳汤别名:升阳益胃汤组成:柴胡5分,升麻5分,炙甘草1钱,当归身(酒洗)1钱,陈皮1钱,人参(去芦)炒1钱5分,神曲1钱5分,黄耆2钱,白术3钱,生黄芩少许。功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主治:妇人经候不调,漏下不止,水泄日二三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甚至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