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势
势①睾丸的别名。《古今医鉴·脏气各殊论》:“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如女子,宦人无势。”《素问·疏五过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方盛衰论》:“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
正气益血功
正气益血功是当代气功师黄鹤举、董耀会编创的套路功法,具有补益气血、滋阴助阳之功用,对脏器功能紊乱引起的病证疗效显著。包括预备势、理气势,补气势、益血势、养血势、收功势等功式。
-
空劲气功
空劲气功的功法:功法分十二节:起势、马步站桩、左右双臂揽月、左右双臂抱球、平指扳动法、扶正益寿法、祛病防癌法、各种慢性病防治法、带脉启动滚球法、内气外放平指调节法、左右三关进气法、收势。
-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指生物膜随着膜两侧的化学势(在离子运输时则为电化学势)的梯度而产生的运输而言。作为分子机理来说,有通过膜的扩散以及与载体相结合的运输等几种不同性质的运输。在细胞壁的自由相内,或在树干中长距离间的水和溶质的运输中,而由扩散或蒸腾流而产生的被动运输则成为主要的手段。
-
经逆赤肿
经逆赤肿病证名。指因经闭上逆而两目赤肿。《张氏医通》卷八:“女人逆经,血灌瞳神,满眼赤涩者,乃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行于上。如有胬肉,切不可钩割,只用四物加行气破血通经药,经行则血翳自退,势甚,必加酒大黄下夺其势,去火所以存阴。”
-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工尾势
工尾势为练功方法之一。又作躬尾势、掉尾势。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上举过顶,旋即转而向下,挺膝弯腰,使手掌尽量接近地面;若不能贴近地面,须配合足跟起落动作;《易筋经》:“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取入。”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习惯强度
习惯强度是赫尔(C.L.Hull)的学习理论(S-R理论)的核心概念。这是一种强化,由于这种强化而刺激和反应之间发生结合。这是强化尝试数(N)的增大的函数,以sHR=1-10-aN表示(a是常数)。习惯强度在动因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彼此相乘的作用而决定反应势(sER)。
-
万字车轮功
万字车 功为练功方法名。取骑马势,左手钩掌,左臂后伸,右臂掌心向上伸向左前方,上身微向左转,继之右臂自左前方旋向右前方,掌心朝外,随即钩掌,右臂后伸,左臂随之掌心朝上伸向右前方,上身微向右转,顺势躬腰,左手下压并拉回,左侧钩掌后伸,右手自身后升至左前方,掌心朝上,回复初势,如此数便。
-
锁喉痈·肉腐成脓证
定义:锁喉痈·肉腐成脓证(throat-lockingcellulitiswithpatternofdecayedfleshbecomingpus)是指肉腐成脓,以肿势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脓出黄稠,热退肿减,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锁喉痈证候。又称锁喉毒。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
-
大运转
大运转为练功方法名,适用于治疗腰背酸痛等疾患。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微倾其腰,两臂伸直,随上体作运转运动,以活动腰部。
-
乌龙钻洞
乌龙钻洞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屈肘仰掌置于腰部,两掌徐徐前推,旋臂使掌心朝下,边推边上身随势前俯,然后上身挺直,两掌收回至腰部。
-
生肌定痛
生肌定痛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具有生肌行滞止痛作用的方药,缓解疮口痛疼,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治疗痛势明显之疮疡后期的治法。适用于脓水将尽,疮口未收而疼痛,微有红肿者。代表方剂如生肌定痛散。
-
托颐位
托颐位为针灸体位。参见坐位:坐位为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寒邪犯胃证
寒邪犯胃证为证候名。指寒邪侵袭胃脘,胃失和降,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呕吐清水,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阴阳反掌
阴阳反掌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称滚筋。两臂前平举,取阳掌(掌心向上)或阴掌(掌心向下)势,迅速翻掌,反复行之。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
溃疡作痒
溃疡作痒(itchingduetoulcer)是指痈疽溃后,肿势渐消,患部发热作痒的表现。
-
灼热
灼热病状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热势炽盛,如火烧烤的症状。手扪病人肌肤,有炙手感。见于多种热性病。
-
治崩三法
治崩三法(threemethodsforarrestingmassiveuterinehemorrhage)是指塞流、澄源、复旧治疗崩漏三种方法的统称。即治疗血崩常用的三个基本治则。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
-
火薪脉
火薪脉为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如火燃薪,焰势浮盛而无根。《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
风鼓
风鼓运气术语。系岁运主气名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寅申之纪也,……其运风鼓。”谓寅申年份的岁运主气为风鼓,寅申之年是相火司天,风木在泉,风火合势,其运如风之鼓动,故名。
-
救真汤
处方:炒栀子9克炙甘草3克白芍30克广木香(末)6克石菖蒲3克功能主治:治真心痛,痛势急迫,属火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马齿实拌葱豉粥
别名:马齿实粥处方:马齿实1升。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明目,除邪气,利大肠,去寒势。主青盲白翳。用法用量:马齿实粥(《医统》卷八十七)。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葡消散
《医级》卷八:方名:葡消散组成:葡萄干、焰消。主治:牙龈肿痛,势欲成痈者。用法用量:擦牙,涎出任吐自愈。制备方法:将葡萄去核,填满焰消,煅之,焰过,取置地上成炭,研末。
-
参柏饮
处方:人参1两,侧柏叶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血气妄行,势若涌泉,口鼻俱出,须臾不救。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飞罗面2钱和匀,用新汲水调如稀面糊服之。摘录:《杏苑》卷五
-
抗氧剂
抗氧剂是一类极易被氧化的具有强还原性的物质,其氧化电势比药物低,当其与易氧化的药物(如含酚性成分、萜烯、蒎烯、芳香胺、吡唑酮…的物质)同时存在时,氧化剂可首先与其作用而使主药保持稳定状态。常用的抗氧剂有: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谷胱甘肽、丙氨酸等。
-
滴定终点
滴定终点是指用指示剂或终点指示器判断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终了时的点。酸碱中和滴定是否达到计量点,通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或被测溶液的某种特性(如电导、电势等)的改变来表示滴定终止。计量点和滴定终点一般很难恰好符合。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可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变色范围3.2~
-
衬质势
衬质势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降低的水化学势。吸附在土壤粒子和细胞壁微纤维上的水,可分为(1)基于土壤粒子表面强有力的吸附力,主要是2—3层的水分子;(2)表现为来自弯月形液面的表面张力的毛细管水;(3)表面电荷与水的氢结合所吸附的水。在这些情况下,作用力可使水的势能降低。
-
碱性氢氧燃料电池
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用30%~燃料是氢气,氧化剂是氧气。否定者认为电池所用电解质KOH很容易与来自燃料气或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导电性能较差的碳酸盐。肯定者则认为该燃料电池的材料较便宜,若使用天然气作燃料时,它比惟一已经商业化的磷酸型燃料电池的成本还要低。
-
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某种知识表示方法,为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处理,存入计算机则形成知识库。目前知识库的研究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工智能出发研究知识库,即典型的专家系统;另一是从势据库出发研究知识库,即如何在数据库中加入推理规则,以使数据库具有推理能力。
-
大圆手
大圆手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上身不动,两手自胸前向内上外下方翻转,左起右落,相继而行。适用于治疗肩肘腕部疾患。
-
弓箭裆
弓箭裆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取弓箭步势,上身略向前俯,臀部微收,两手后伸,挺肘翘掌(或两手叉腰,虎口朝内),呼吸随意。
-
白苔红尖舌
白苔红尖舌指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
-
解毒消肿
解毒消肿为治法。指用具有祛除毒邪、排脓消肿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治疗肿势明显之疮疡的方法。
-
小儿阳水
小儿阳水(infantileyangedema)是指以面部先肿,肿势明显,按之凹陷即起,病体不虚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
-
小儿阴水
小儿阴水(infantileyinedema)是指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
-
化脓痛
化脓痛是指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的表现。
-
卒痛
卒痛是指痛突然发作,痛势急剧的表现。
-
肿疡作痒
肿疡作痒是指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尤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表现。
-
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为症状名。见《王旭高医案》卷一。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剧,或医生初扪病人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多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法治疗。
-
脉静
脉静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脉势和缓,从容均匀的脉象。《素问·疟论》:“在阴则寒而脉静。”如伤寒表证,脉象和缓平静,为不传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
九疽
九疽为病名,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九疽,言其多发,实非发必九处,或类似今之脓毒症。《外科启玄》卷六:“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
-
瘅热
瘅热古病名。泛指热性病。《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瘅热亦有热势较盛之义。《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参见发热条。
-
三黄石膏加柽叶汤
《麻科活人》卷二:方名:三黄石膏加柽叶汤组成:黄连5钱,黄柏5钱,黄芩5钱,石膏3钱,麦冬(去心)3钱,西河柳1两,知母1两,淡竹叶200片。主治:麻虽尽出,而烦躁不宁,势尚不可保。用法用量:水煎服。
-
化痧宝花丸
处方:郁金2两,细辛2两,降香5两,荆芥6两。功能主治:暑湿感凉,寒热凝滞,食水搏郁,痧毒闭闷,神势昏乱。用法用量: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重2钱。每服1丸,清茶送下。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
润下汤
《医钞类编》卷七:方名:润下汤组成:牛膝1两,降香1钱,苏木1钱,栀仁1钱。主治:负重奔走,纵情女色,六淫受伤,血从脊上,或呕或吐,势如潮涌,不可抑遏。用法用量:水煎,童便兑服。
-
清芳透邪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清芳透邪汤组成:鲜石菖蒲1钱半,泽兰叶2钱,薄荷叶8分,青蒿脑1钱半,鲜茅根40支,活水芦根1两,紫金片5分。功效:清凉透热,芳烈宣窍。主治:湿热郁蒸过极,迷蒙清窍,热势稍重者。
-
增损皇甫栀子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增损皇甫栀子汤组成:豉1升半,栀子14枚,黄芩2两半。功效:折石势除热。主治:人虚石盛。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纳豉,令得2升,分3服。
-
熟附汤
《麻疹备要方论》:方名:熟附汤组成:熟地、制附子。功效:冲开寒痰,返真阳于内府。主治:麻疹。中气虚寒,浮阳外越,有不得终日之势。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