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升提中气
中气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症自除,升清降浊的功能恢复,则小便通畅。针灸临床常选气海、关元、中脘、提托、脾俞、足三里、百会、合谷等穴,以升提中气。
-
下者举之
下者举之为中医治则之一。下,指下陷或下脱病证;举,指升提的治法。指气虚下陷的病症应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方法治疗来升提中气。例如气虚下陷引起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泄泻,当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针灸常选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百会、合谷等穴,以升阳益气。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补土派
补土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辨证选穴法
辨证选穴法针灸取穴法之一。如脱肛属中气下陷者,可选用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提中气;属热积大肠、下痢脓血者,可选用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泄大肠蕴热。又如目视昏花,取肝俞穴以养肝明目;阴虚火旺的齿痛,取太溪穴以养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