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事
医事医政名词。①泛指医药卫生事业。如通常讲的医事制度,即是指医务界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②古代通常指医疗事务。《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基层机构与二三级大医院药品上下联动后,基层反映集中几个药品,如用于降低血糖的“格华止”(二甲双胍片)因原政策限制不能进入基层医疗机构销售,本次阳光采购后患者均可在家门口的基层机构就医取药,与此同时还享有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如“格华止”的降价幅度达到了8.9%。61.在深化医改中,如何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管理?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陈言
字无择,浙江青田人。辨因之初,无逾脉息”,后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系于《金匮要略》三因论基础上之发展,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陈言字西溪,建阳(今属福建),尝著《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文字与明代徐凤之《针灸大全》雷同,但附有各种穴位图及病证图一百三十七幅。
-
张杲
张杲为宋代医家。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医说》一书的作者。书中汇集医事文献。凡历代名医、医书、针灸及治疗医案等都有载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张季明
张季明即张呆。张杲为宋代医家。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医说》一书的作者。书中汇集医事文献。凡历代名医、医书、针灸及治疗医案等都有载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三因方
《三因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简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王三尊
王三尊为清代医学家,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兴)人。究心医学30余年,擅长内科杂症,治病善于通权达变。撰有《医权初编》2卷(1721),录平素所治奇症之医案、医论而成。书末附“拟黜巫状”,历数巫医害人之状,其书所论医理医事颇多启迪之言。
-
历代名医蒙求
《历代名医蒙求》为医史著作。宋·周守忠著。书成于兴定十三年(1220)。该书系作者博览群书,从诸医杂说中收集大量资料编撰成的医史著作。本书上自三皇、下迄宋代,记录了202位医家的医事活动。三是部分药名考证和神话传说。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临安府尹家书籍铺刊本间接影印本。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医师
《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北周、隋唐太医署中亦设有医师,隋唐时其职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而在医工、医生之上。《旧唐书》载:“凡医师、医工、医正疗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
-
中国医学人名志
《中国医学人名志》为医史著作。陈邦贤、严菱舟合编。本书以姓氏笔划为序,收录并简介民国以前历代医家约2600余人。其中有些资料注明了出处,便于读者检索。为1949年以来较有影响的医学人物工具书。但作者介绍医人医事缺乏分析批判,介绍医家或引述资料也存在一些错误。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折肱漫录
《折肱漫录》医话著作。明·黄承昊撰。作者幼年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取“三折肱成良医”之义,题名为《折肱漫录》。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之医事,分养神、养气、医药三门,有医理、医案,可资借鉴。现存初刻本、明崇祯本、多种清刻本。此书又收入《六醴斋医书十种》。
-
太医局诸科程文
《太医局诸科程文》为书名。全书分六种命题: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共87个问题。其中察脉和诊治类有一定实用价值,其余论述则不免空泛、机械,运气一章尤为突出。但对考察宋代的医事制度与医学发展情况,有历史价值。本书收入《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中。
-
景景医话
《景景医话》医论医话著作。陆锦燧撰于1913年。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阐述温、凉、攻、补、因病而施、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符合临证的一般规律。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所附《医谈录旧》辑录笔记小说中有关医事记载,多属怪症奇治等内容。本书收入《(鱼孚)溪陆氏医述》中。现存初刊铅印本。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为元代医官名。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中级官员,官阶从三品。一般设二人,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令
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太常太医令掌管卫生行政及管理宫廷太医,以致由此职逐步演进为后世的太医署,太医院等医政管理机构;而少府太医令则具有保管、储藏皇宫中药品的职责,后世演化为尚药局。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司医
司医为隋唐时期医官名。置尚药局中,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共设4名,官阶正八品下。其助手为佐,10人,官阶正九品下。隋代太医署及尚药局中均设有司医,是这些机构中最低级的官员。唐代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四人,官阶正八品下。宋代也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其职在局丞之上。也属于尚药局中的低级官员,掌管局中具体的医疗事务。
-
数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②指“数脉”,搏动急促之脉。
-
时令
时令①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②古时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政令。
-
余岩
余岩(1879-1954),字云岫,浙江镇海人,早年研究中医学,后留学日本。他对中医古典文献的训诂考据,有相当造诣,例如他所写的《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即考证古代疾病的源流,有益于疾病史研究。但他研习中医,多从西医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并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取缔汉方医学影响,主张“废医存药”。
-
余云岫
余岩(1879-1954),字云岫,浙江镇海人,早年研究中医学,后留学日本。他对中医古典文献的训诂考据,有相当造诣,例如他所写的《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即考证古代疾病的源流,有益于疾病史研究。但他研习中医,多从西医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并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取缔汉方医学影响,主张“废医存药”。
-
周守忠
周守忠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名守中,字榕庵(一作松庵)。博览群书,集前代医家医事,编为韵语二百句,载人物二百零二人,撰成《历代名医蒙求》两卷(1220年),为古代医史重要资料。另撰有《类纂诸家养生至宝》(或称《养生类纂》二十二卷、《养生月览》两卷。书目著录有《养生杂纂》、《养生延寿书》。
-
上士
上士为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将医师划分为上、中、下士三个等级。医师上士一般掌管医药政令,负责王臣官吏的医疗,并对中士、下士、府、史、徒等进行管理。“稽其事,制其食”。《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
-
陈无咎
陈无咎近代医家(1883-1948年)。尝组织丹溪学社。1933年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所著甚多,有《黄溪医垒丛书》,计分五辑,包括《医学通论》、《医轨》、《脏腑通论》、《妇科难题》、《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抱室问答》、《黄溪校议》、《刚底灵素》、《医壑》、《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等。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别名。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
下士
根据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之不同,周代将医生分为上、中、下土三个等级。下土的级别最低,一般只担任疡医和兽医。《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
-
医说
《医说》为书名。南宋·张杲(季明)撰。本书广泛集录宋以前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汇集医事文献。分历代名医、医书、本草、针灸及治疗奇疾的医案等。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类。
-
周礼医官详说
《周礼医官详说》医史著作。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和医事制度,已初具规模,后世太医署(院)之设制、似皆由此演译而生。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者参考。
-
程迥
程迥南宋文学家。原籍宁陵(今河南宁陵南)人,一作睢阳沙随(今宁陵北)人,故人称“沙随先生”。靖康之变,徙居余姚(今属浙江)。淳熙三年(1176年)著《医经正本书》一卷,载有医政、医事、度量等有关史料,然维护孝道伦常,提倡侍亲不避伤寒疫病,谓无传染等,有违科学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