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
-
柏土散
处方:猪槽下土(炒)、黄柏末。功能主治:烟火丹。属足三阳经风热者,从两足跗起赤色肿痛;属少阴肾经火热者,从足底心起。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疾,宜内服滋阴抑火之药,使水旺足以制火,外以本方兼治。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一
-
神仙佐经汤
主治:寒暑流注足三阳经,手足拘急疼痛,行步艰难,头目晕肿,关节掣痛,憎寒发热,有汗恶风,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涩,腹痛,呕吐下痢,恶闻食气,腿髀顽麻,缓纵不能随行,热闷心烦,惊悸气上,脐下冷痛,喘满肩息,精神不美。无汗,去桂心,加陈皮、前胡、升麻各少许;大便秘涩,加大黄、竹沥;肿满,加泽泻、木通。
-
抑火制阳丹
《洞天奥旨》卷十一:方名:抑火制阳丹组成:玄参5钱,豨签草2钱,黄柏1钱,生地3钱,熟地1两,丹皮3钱,细甘草1钱,沙参2钱,牛膝1钱,金钗石斛2钱。功效:滋阴抑火。主治:足三阳经风热,或足少阴肾经火热所致的烟火丹,从两足附起或从足底心起赤色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接近颈部脊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及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故主治头部疾患;针刺穴位时,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
六腑下合穴
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证,例如胃病之取足三里,肠痈之取上巨虚,泻痢之取下巨虚等。六腑下合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厉痈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痈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肉蜒痈
肉蜒痈为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病蝦多因手、足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其症手背或脚背肿大有赤痕如蝦之状,疼痛不已。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或嫩桂七钱,生地三钱,冰片一分,捣烂敷之;如不消,再用蟾酥饼外贴。即手、足背的软组织感染。
-
下合穴
概念:下合穴为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即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指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荥输治外经
指治疗外经病,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内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阳
3.手足三阳经;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此说明阳性的事物和阴性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治腑者治其合
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六腑病症,宜取该腑的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指治疗六腑病要取位在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邪在府,取之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交会选穴法
交会选穴法为针灸选穴法之一。指选用交会穴治病的方法。《标幽赋》:“住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经。”如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各种热病,可取用督脉与足三阳经交会的大椎穴等。
-
道刺
道刺即远道刺。出《针灸甲乙经》。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
-
穿拐毒
穿拐毒病名。指附骨疽生于外踝部位者。见《疡科心得集》卷中。书中有:“外踝疽即脚拐毒,俗名穿拐毒,属足三阳经脉络也。”参见附骨疽条。
-
厉疽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疽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