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鱼
手鱼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腕与大指本节之间隆起的肌肉,其状如鱼,因名(指大鱼际部,在手腕之前,大指本节之后,有肌肉隆起如鱼,因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鱼际者,手鱼也。”
-
方颅
方颅(enlargedsquareskull)是指小儿头颅顶骨与额骨向外隆起而使头颅呈方形的表现。
-
青筋腿
青筋腿(varicoseveinofleg)是指以下肢内侧于站立时出现青筋隆起如蚯蚓状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
-
望颌面
望颌面(inspectionofmaxillo-facialregion)是指观察口腔周围的颌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偏斜、红肿或肿胀、肿块、隆起、畸形、创伤、瘀斑等;腮部、下颌下有无红肿或肿胀的诊断方法。
-
下风池
下风池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项部,入后发际0.5寸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后头痛、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一般在第一颈椎斜刺1.5~2寸。
-
阳陇
阳陇是指阳气之极盛。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谓中午是阳气最隆盛的时间。
-
上耳背
上耳背为耳穴名。位于耳背,耳甲艇后隆起的最突起处。主治腰背痛、皮肤病。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陇
陇①高丘,隆起。《素问·离合真邪论》:“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②并陇,隆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
池前
池前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枕骨下际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前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耳聋。一般针斜向耳垂后方凹陷刺1~1.5寸。
-
阴陇
阴陇是指阴气极隆盛。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谓夜半是阴气最隆盛的时间。
-
颧
颧为骨名。同现代解剖学上的颧骨。位于眼的外下方,在颜面部的隆起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斜络于颧。”
-
新月形斑纹
新月形斑纹crescentmarking是家蚕幼虫斑纹之一种,在第5环节背面夹着背线左右1对呈“以”字形。在新月形斑纹的边缘呈黑色,内部呈黑褐色。形蚕及暗色蚕表现明显,但姬蚕该处色素则缺乏,稍稍隆起,表示有原基的存在。
-
下耳背
下耳背为耳穴名。位于耳背,耳甲腔隆起的最突起处。主治腰背痛、皮肤病。一般用毫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对耳轮
对耳轮是指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组成。在耳穴分区中是躯干和下肢的代表区。
-
耳壳后
耳壳后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耳壳后内侧面,耳甲隆起之高点耳后肌之前缘。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头部黄水疮。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肱二头肌运动点
肱二头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上臂屈侧,从肱二头肌肌腹隆起内缘之中点斜向外下方取3点,每点约相距1寸。左右计6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屏尖
概述:屏尖(píngjiānTG1papexoftragus)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尖穴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屏尖穴位于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病症:屏尖穴主治发热、牙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舌上起瓣
舌上起瓣指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辨舌指南》)。
-
奶癣·湿热浸淫证
奶癣·湿热浸淫证(infantileeczemawithsyndromeofinundateddamp-heat)是指湿热邪气,侵淫肌肤,以疹点有水液渗出,或呈脓性分泌物,皮肤有粟状隆起,重者可融合成片,延及全身,皮肤色红为常见症的奶癣证候。
-
鱼
鱼即手鱼。《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手鱼指手腕与大指本节之间隆起的肌肉,其状如鱼,因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鱼际者,手鱼也。”
-
舌起芒刺
舌起芒刺为舌象。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
破(月囷)
破(月囷)病状名。丰满、隆起的肌肉被消损痿瘦。《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
-
毛际
毛际(monspubis)为体表部位。又称阴阜。是指妇女前阴隆起的长有阴毛的脂肪垫。(毛际是指男女生殖器前阴上方的阴毛边际。)《黄帝内经素间·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