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反
气反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如下元虚衰而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等上部病候。《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当取之外旁。”
-
上病下取
②针灸取穴原则之一。治疗学术语·上病下取:上病下取为治疗学术语,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如呃逆、反胃由于阳明腑实者,用承气汤法;久喘用补肾纳气法;头晕取太冲、丰隆等。如胃火牙痛可下取内庭,肝火头痛可下取行间。
-
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9]指司天。
-
下病上取
概述:下病上取:1.针灸取穴法则之一;2.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腿脚病取风府,脱肛取百会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本法的运用,当以谨守病机为前提,结合病因、脏腑经络辨证,注意整体联系以及上下升降的调节。
-
壮火
壮火为生理学名词。是指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张景岳注:“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
-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为取穴法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并例举具体治法如:“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泻三里与气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参见“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旁取之”为治则之一。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
病在中旁取之
概述:病在中旁取之:1.治则之一;即病的主要证候表现在人体中部,用药治疗或进行针灸,应从两侧着手。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腰者取之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