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蹻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阴蹻脉病
概述:阴蹻脉病为病证名。由阴蹻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症状及治疗:《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峁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阴蹻病,阳缓而阴急。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
阴蹻穴
概述:阴蹻穴:1.阴蹻脉交会穴;别名阴蹻。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定位:交信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后方→踇长屈肌。
-
二蹻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二蹻为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郄穴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
蹻脉
蹻脉阴蹻脉和阳蹻脉的合称。《灵枢·脉度》:“蹻脉安起安止?”又“蹻脉有阴阳…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指蹻脉有阴蹻、阳蹻的区别,男子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
-
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
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指阴蹻、阳蹻二脉,男女各有所主。男属阳,当数其阳,故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女属阴,当数其阴,故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出《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
阴蹻病
阴蹻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及其他疾病。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屈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惊痫、少腹痛、阴中痛、疝气等。阴蹻病,阴蹻脉所发生的病候。阴蹻与阳蹻相对,关系睡眠和肢体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阴气盛则瞑目。”《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阳蹻病
阳蹻病是指阳蹻脉所发生的病候。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阳蹻与阴蹻相对,关系清醒或睡眠及肢体的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指张眼、觉醒);
-
蹻
《素问·针解篇》:“巨虚者,蹻足(骨行)独陷者。”《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不按蹻,春不鼽衄。”《素问·刺腰痛篇》:“刺直阳之脉上二痏,右蹻上郄下五寸横属,视其盛者出血。”王冰注:“蹻为阳蹻所生申脉穴。”《素问·经脉别论》:“少阴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
按蹻
按蹻古代养生与医疗术语,也称按跷。其治宜导引按蹻。”“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按,手按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
-
第一竹沥汤
别名:小竹沥汤、竹沥汤处方:竹沥5升,甘草1两,秦艽1两,葛根1两,黄芩1两,麻黄1两,防已1两,细辛1两,桂心1两,干姜1两,防风1两半,升麻1两半,茯苓2两,附子2枚,杏仁50枚。热以防温药,竹沥滋津液养筋脉,以起痹弱,水煎温服,使外邪解散,则经气清和,而津液内充,痹弱可健,何脚气疼软之不痊矣。
-
目闭
目闭为症状名。指闭目不欲开。《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治宜补气养肝。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阴阳蹻
阴阳蹻为奇经八脉中的阴蹻脉与阳蹻脉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
-
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认为指阴蹻脉,其穴为交信,是阴蹻之郄。张介宾等解释作复溜。《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