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砭石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晋·廓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金属针具即从砭石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
箴石
概述:箴石:1.针形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分指针与砭石·箴石:箴石为针与石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医经下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
-
砭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以针刺治病·砭:砭指以针刺治病。《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伸、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
石
3.用石针砭刺;5.脉象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石针·石:石指石针。《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其肉不实,数中风寒。”
-
𥐗石
《集(音员)》:“ ,同砭字。从巳不从已。”《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
-
镵石
镵石为古代石制针具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镵石,针艾治其外也。”《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
-
砭针
概述:砭针:1.针刺;2.用碎瓷片刺血治病;针刺·砭针:砭针指针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因古代砭石与针刺并用,后世虽废砭而用针,仍称针刺为针砭。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杨继洲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扁鹊
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
针砭
针砭泛指针法。砭,砭石。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说文》:“砭,以石刺病也。”因古代以砭石为针,故针砭共称。《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
砭剂
《新唐书·儒学传序》:“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梁与?”或指用砭石调治疾病,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齐,剂同,药曰药剂,针曰砭剂也。春夏阳气在上,故取毫毛皮肤,则浅其针;秋冬阳气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则深其针,是以时为齐也。”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砭镰法
又名砭法、飞针。是指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黏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外治法。适应证: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即用砭石之尖锋,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浅刺破,使内蕴热毒及脓血得以外泄,以达消肿、排脓、止痛之目的。注意事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
-
针
从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参证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医针有石针(砭石)、竹针和金属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发掘出医用金针四枚、银针五枚,形状与《内经》中所载的九针中的圆针、锋针、圆利针相似。针刺·针:针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
鑱石
鑱石即砭石。《素问·汤液醪醴论》:“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古代原始的医疗工具,一种楔状石块。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详见砭石条。
-
针石
针石即石针,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针石为古代针刺工具名。又名箴石。《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王冰注:“夫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
-
石砮
石砮为箭镞形砭石。1964年湖南益阳县鹿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五件石镞。这种镞形砭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石砮可以用刺百病痈肿。
-
砭法
砭法指用砭石或陶瓷碎片刺割体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见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儒门事亲》:“走马喉痹…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
-
石棒
石棒为棒锥形砭石。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出土。长约13厘米,表面光滑,可供叩击体表之用。
-
启脉
启脉为古治法术语。出《脉法》。指用砭石对痈肿作切开排脓。古代认为痈肿是因为脉内有邪,致使营卫不通,脉内肉腐化脓。用砭石启开病脉,可以泻出脉中邪气、脓血。因称。
-
刺焫
刺焫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飞针
飞针即砭镰法。见《疡医准绳》卷一。①《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可取也。”②若为丹毒,可用瓷片浅刺患处,放出恶血;红线疗(急性淋巴管炎)时,可沿红线消毒后,多用三棱针先挑断红线近心端,然后沿红线每隔1寸挑断之,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使毒邪不再扩散。
-
细
细①指“细脉”。②与“粗”相对。《灵枢·痈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灵枢·玉版》:“余以小针为细物也。”见“细理”条。《灵枢·寿夭刚柔》:“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
-
小椭石
小椭石指加热后用以温熨的一种椭圆形砭石。椭,原作隋。《五十二病方》:“牡痔……燔小隋(椭)石,淬醯中,以熨。”
-
石砭针
石砭针为砭石之一种。其形如针,因名。或称石针。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出土。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中身有四棱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可以容纳拇、食二指挟持。
-
刮痧板
刮痧板为刮痧的主要工具。参见“刮痧法”:刮痧法指以汤匙等物蘸油(或水)刮动体表某些部位使之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时,用汤匙、铜钱或麻纱等物蘸香油或水,于患者脊柱两旁从上往下顺括,用力先轻后重,干则再蘸再括,以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主治急性胃肠炎、中暑等。
-
石针
石针即针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
焫
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是由砭石刺血法发展而来的,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在针灸治疗中常作为必要的施术方法。三棱针疗法操作:三棱针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一般由不锈钢制成,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
-
米疽
发于腋下之无头疽。又名腋疽、疚疽。病因病机:由肝脾二经气血凝滞而成。不热不疼,日久将溃始转红色,微热疼痛。治疗:治宜疏肝养荣,清热解毒。外用隔蒜灸或乌龙膏敷贴;《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
中医学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
铍石
铍石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指形如铍针的砭石。
-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遗
《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素问·徵四失论》:“妄用砭石,后遗身咎。”《灵枢·经脉》:“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③失禁,不自主地排出二便。见“遗失”、“遗溺”。㈡(wèi)见“遗遗”。
-
砭艾
砭艾即针灸之意。砭,砭石,泛指针刺;艾,艾灸。《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