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合病
百合病的症状:《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通宜小柴胡汤加百合、知母、粳米,血热用百合地黄汤。”亦可用百合滑石散、百合鸡子汤、百合知母汤等方。
-
栝楼牡蛎散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牡蛎散:处方:栝楼根牡蛎(熬)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次10克,以温开水调服,一日三次。佐以牡蛎益阴潜阳,以降虚热。适用于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肺胃津伤而见口渴者。各家论述:《金鉴》:与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内热甚而津液竭也。附注:瓜蒌牡蛎散(《普济方》卷一四二)。
-
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卷上:滑石代赭汤:别名:百合滑石代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治百合病误下后伤阴,小便减少,气逆呕吐者。用法用量:先以水洗百合,渍1宿,当日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2升,煎取1升,去滓,别以泉水2升煎滑石、代赭,取1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1升5合,分温服。
-
百合地黄汤
概述:百合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中病勿更服。使用注意:服后大便色黑如漆。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百合病若不经发汗、吐、下,而血热自汗,用百合为君,安心补神,能去中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结自行,故大便当去恶沫也。
-
百合滑石散
概述:百合滑石散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功在滋阴润肺,清热利尿。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百合病若变发热,乃血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主以百合滑石散者,百合清金泻火,降逆气,从高源以导之;二味合为散者,取散以散之之义,散调络脉于周身,引内外之热气,悉从小便出矣。
-
神经官能症
概述:神经官能症为病症名。具有易感素质者易出现情绪反应,较轻的外部刺激就可能诱发本症。本病类似祖国医学中的“百合病”,此外“怔忡”“惊悸”“郁证”“不寐”“虚亏”“头痛”等,亦包括本病的某些症状。再让病人取仰卧位,针刺太阳、内关、三阴交、神门,直刺或斜刺0.5~癔病性失眠取风池、太冲、承泣、睛明等穴;
-
百合知母汤
概述:百合知母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后合和,煎取1升5合,分温再服。佐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知母人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气合,而所伤之阴转,则其邪从小便出矣。若误汗伤阴者,汗为阴液,阴液伤故以此汤维其阳,即所以救阴也。
-
百合洗方
概述:百合洗方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病无经络可分,百脉一宗致病,故名百合。其病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皆由伤寒虚劳大病后,虚火扰其血脉所致。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然必鲜者方克有济。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能凝血也。
-
百合鸡子汤
概述:百合鸡子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佐以鸡子黄救厥阴之阴,安胃气,救厥明即所以奠阳明,救肺之母气,亦阳病救阴之法也。2.《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吐后伤中者,病在阴也,阴伤,故用鸡子黄养心胃之阴,百合滋肺气下润其燥,胃为肺母,胃安则肺气和而令行,此亦用阴和阳,无犯攻阳之戒。
-
戈维城
戈维城为明代医家,字存桔,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一卷起自伤寒统辨,冬温伤寒,至中风预防,共九十八候;二卷起自恶风恶寒,论述时行疫症,是厥阴肝经之症,其中之黄耳伤寒,赤膈伤寒,均为其前人所未述,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于伤寒学颇有心得,清医家唐大烈谓其博而详,详而约。
-
紫菀饮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方名:紫菀饮组成:紫菀1两半,贝母(去心)1两半,五味子1两半,木通(锉)2两,大黄(蒸三度)2两,白前1两,淡竹茹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熬)21枚。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主治:伤寒百合病,阴阳相传,日久渐瘦,不思饮食,虚热咳嗽。
-
百合紫菀汤
处方:百合、紫菀(去苗土)、柴胡(去苗)、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令黄)、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令微赤)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百合病,似劳,形状如疟。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
洗
洗中药学名词。①系一种炮制法。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它杂质。指一种外治法。用药汤洗患部或全身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百合病一月不解,亦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狐惑“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
伤寒补天石
《伤寒补天石》为伤寒著作。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篇;续编2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提到的黄耳伤寒、赤膈伤寒等病证。在治法上选收了一些民间草药方,如黄耳伤寒用马蹄金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