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秘诀
《小儿推拿秘诀》为推拿专著,又名《秘传推拿妙诀》,2卷,明·周于藩辑注,书成于1612年。后经清·钱汝明(1776)予以参订重刊。上卷为诊法及手法总论;下卷列诸病症状及其推拿治法的处方、推拿穴位图、手法图等。书后附有钱汝明《秘传推拿妙诀补遗》1卷,杂论手法口诀、小儿诸病的药物疗法、经络、诊候等。
-
鱼肚
能醒神,止泄,平喘。《小儿推拿秘诀·身中十二拿法》:“十拿鱼肚穴,能止泻,醒人事。”《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承山穴,在腿肚中。广肚、毛常肚色泽透明,无黑色血印,体大者涨发性强。泡发鱼肚时,切忌与煮虾、蟹的水接触,以免沾染异味。治肾虚滑精、产后风痉、破伤风、吐血、血崩、创伤出血、痔疮等症。
-
凤凰单展翅
凤凰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凤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二龙摆尾
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二龙摆尾能治大小便秘结。
-
百虫
百虫为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诀》。位于大腿前方。能止惊搐。《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
-
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为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手大指、中指挟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数次;《厘正按摩要术》卷三:用左手食、中二指捏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症者,用左大指从阴穴往上经三关揉至曲池,转下经六腑揉至阳穴,名转阳过阴;俱揉几遍,揉毕,再用右大指捏小儿心、肝、脾穴各一下,并各摇几十次,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天门
概述:天门:1.穴名;由眉心推至发际,称为开天门。能发汗解表。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天门:天门即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天门即神门,乃乾宫也。”参见天门入虎口:天门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3.自小儿食指桡侧缘远端横纹处的命关穴推至虎口处。有健脾、止泻、发汗、通气血等作用。
-
双龙摆尾
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又名二龙摆尾。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以上二法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此法能治大小便秘结。
-
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小儿推拿秘诀》。②将耳壳折向前方以掩住耳门,有通气作用。③即洗井灶法。见《幼科推拿秘书》。④屈儿小指,再揉劳宫穴,有去风寒作用。见《针灸大成》卷十。⑤即黄蜂出洞。见《小儿推拿秘旨》。⑥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从腕横纹盘旋揉至肘横纹处。见《小儿推拿广意》。
-
飞金走气
飞金走气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自《幼科推拿秘书》。即飞经走气。操作方法有四种:①先运五经穴,后张开五指在内关拍打,再推心经,揉气关(见陈氏《小儿按摩经·手诀》)。②用拇指按儿总筋处,食中二指推向手弯处(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此法性温,能行气化痰,清肺热,治失音,消膨胀。
-
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为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打马过天门。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洗井灶
洗井灶小儿推拿方法名。用拇指沾葱姜汤擦洗小儿鼻孔及其周围。用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急慢惊风等症。《小儿推拿秘诀·汗法》:“医者用右手大拇指面蘸葱姜汤,于病者两鼻孔着实擦洗数十。随用两大指再蘸汤,擦鼻两旁数十下。随再由鼻梁,山根、推上印堂数十下。”
-
牙关
牙关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秘诀》。位于颞颌关节处。治口噤不开。《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牙关在两牙腮尽近耳处,用大中二指,对过着力合按之,治牙关闭者,即开。”
-
周于蕃
周于蕃明代医家。蒲圻(今属湖北)人。精医,尤长于推拿术。尝撰有《小儿推拿秘诀》(1612年),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所推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善钱汝明增订为《秘传推拿秘诀》一卷,补遗一卷。光绪十四年(1888年)宝应张振鋆受丹徒张心樵嘱托,为之参订周氏之书为《小儿按摩术》。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奶旁
奶旁为推拿穴位名。又名乳旁。出《小儿推拿秘诀》。位于两乳外侧,左右共二穴。能去风,止咳吐。
-
凤单展翅
凤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二扇门
二扇门为推拿穴位名。用掐、揉法,有发汗等作用。1.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小头尺侧。《针灸大成》卷十:“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斜。”2.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见《幼科推拿秘书》)。
-
打马过天门
打马过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打马过天河。出陈氏《小儿按摩经》。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