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点
胃肠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间隙中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风岩
风岩为经外奇穴名,出《山东医刊》。位于后发际中点与耳垂下缘连线中点前方0.5寸处。主治癫狂、脏躁、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等。一般直刺1.0~1.5寸。
-
上腭穴
上腭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上腭齿龈上缘中点,上腭腭缝际前端,当齿龈上缘中点处。主治马黄黄疸等病。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外直立
外直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胭窝横纹中点直上4.5寸,向外侧平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1~3寸;可灸。
-
半腱肌运动点
半腱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屈侧近胫侧缘,上1/4与下3/4交点,为1穴;大腿屈侧近胫侧缘中点稍上方,为1穴。左右计4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2寸。
-
半膜肌运动点
半膜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屈侧胫侧缘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2寸。
-
过敏区
过敏区为耳穴名。位于耳舟部,指、腕两穴内缘中点。主治过敏性疾患。一般用毫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阴亢
阴亢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下皱襞中点,向内侧平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一般针1~2寸;可灸。
-
足跟点
足跟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间隙之中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分为4等份,近腕横纹1/4处。左右计2穴。主治足跟痛。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伸趾短肌运动点
伸趾短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足背部,内外踝高点连线中点下1.5寸(或2横指),左右两侧各1穴。左右计4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3~0.5寸。
-
坐骨
坐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大转子与尾骨尖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一般直刺2~3寸。
-
拇收肌运动点
拇收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手掌部,鱼际中点是穴,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3~0.5寸。
-
直立
直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5寸,偏内侧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轮5
“轮5”为耳穴名。“轮1”为耳穴名。位于耳轮上,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份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轮6
“轮6”为耳穴名。“轮1”为耳穴名。位于耳轮上,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份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委上
委上为经外奇穴名。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上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腿痛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股直肌运动点
股直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伸侧,腹股沟中点与髌骨上缘连线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膝过伸混合型,髋关节松弛——内旋型)。一般直刺1.5~2.0寸。
-
股薄肌运动点
股薄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胫侧,缝匠肌中点内侧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5~2.0寸。
-
承间
承间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下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5~2.0寸;可灸。
-
承踪
承踪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发微》。位于小腿屈侧,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直上4寸,再向后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足跖痛。一般直刺0.5~1.0寸。
-
前后正中线
前后正中线为头针刺激区的定位线。从眉心至枕外粗隆下缘中点的头部正中连线。
-
洪池
洪池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肘横纹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气血不和。一般用拇指端按3~5次。
-
洪音
洪音为经外奇穴名。出《青海卫生》。位于颈部,甲状软骨切迹上缘中点两旁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慢性喉炎。一般直刺0.2~0.3寸。
-
眉弓
眉弓即眉棱骨条。眉棱骨即现代所称之眉弓。相当于额骨构成眼眶的部分。为足太阳膀胱经等所过。奇穴鱼腰即位于眉弓中点。
-
眉枕线
眉枕线为头针刺激区的定位线。从眉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
副哑门
副哑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项部中线,后发际中点直下0.5寸处。计1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
-
矫灵
矫灵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近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5寸。再直下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胆囊炎等。一般直刺1~2寸。
-
落地
落地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下9.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5寸;可灸。
-
朝天穴
朝天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下唇中点,当红唇与皮肤相接处。主治口眼喁斜。向下斜刺0.2~0.3寸。
-
睛中
睛中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大成》。位于瞳孔中点。用于针拨白内障。也可作为目上、下腧穴的定位标志。
-
跟紧
跟紧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落地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下9.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
-
缝匠肌运动点
缝匠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伸侧,髂前上棘与髌骨上缘中点连线上1/4点的内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上臂围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BC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囟门宽大
囟门宽大(widenedfontanel)是指小儿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超过2厘米,或(及)后囟宽大的表现。
-
膝中
膝中为人体部位名。指膝盖骨外侧中点。《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尺九寸。”张景岳注:“膝中,言膝外倒骨缝之次。”或指腘窝横纹外侧端。
-
肩内俞
肩内俞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与云门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寸桡
寸桡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前臂伸侧远侧端,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桡、尺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一切癫症。一般直刺0.8~1.2寸。
-
大指节横纹
大指节横纹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拇指掌侧面,指节横纹之中点处。《备急千金要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奇穴名,名大指节横纹,定位在拇指掌侧指节横纹中点。
-
白肉际
白肉际即赤白肉际。赤白肉际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足内外侧缘赤肉与白肉的分界部位。如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处。
-
白喉二穴
白喉二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头颌下部,颌下三角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白喉。一般向上直刺0.5~1.0寸。
-
内承扶
内承扶为经外奇穴名。即阴亢穴。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下皱襞中点,向内侧平开1.5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
腋气
概述:腋气:1.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腋窝腋毛中点。主治腋臭。一般灸3壮。腋部分泌物奇臭之病证。出《外科大成》卷二。
-
眉棱骨
眉棱骨即现代所称之眉弓,指眼眶上缘骨骼。相当于额骨构成眼眶的部分。为足太阳膀胱经等所过。奇穴鱼腰即位于眉弓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