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吸虫病
诊断要点1、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居住的历史及疫水接触史。慢性血吸虫病由于水毒发展为蛊虫的寄生,以及湿热长期留恋,湿热留滞胃肠,而见腹痛下痢;本病急性期治以清热化湿、杀虫为主;其他疗法1、饮食疗法⑴⑵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
-
水中病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糯米膏
方出《圣济总录》卷一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二:方名:糯米膏组成:糯米3升(入瓷盆内,于端午前49天以冷水浸之,1日2度换水,换时轻淘,辟去水,勿令搅碎,浸至端午日取出曝干,生绢袋盛,挂通风处)。用法用量:同糯米饭捣膏贴。内服用白术、黄耆3两(蜜炙)、木香、当归各1两为末,酒下2钱,病在四肢食后服;
-
消水毒饮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消水毒饮组成:吴茱半升,生姜1两,犀角1两,升麻1两,陈皮1两,乌梅7个。主治:水毒。用法用量:用水7碗,煎至2碗,分2服。附注:本方方名,《东医宝鉴 杂病篇》引作 消水毒饮子。
-
中溪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维生素A缺乏症
其分为浸渍糜烂型皮炎与尾蚴皮炎,前者多因在水田尤其是碱性水田中浸泡时间过长,使皮肤变软起皱,加之在插秧中不断地遭受机械性摩擦,表皮擦破而发生糜烂,水田的温度越高,越会诱发皮炎的发生。检查皮肤病损形态与分布,有无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性丘疹及角栓形成,有无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症状或其他维生素缺乏体征。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水
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溪病
溪病古病名。多发于山谷溪源地区。《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实有异。”或单指无疮的水毒病。该书并谓:“有疮是射工,无疮是溪病。”参见水毒病、射工病条。
-
乱发熏方
处方:乱发1两,鸡粪3两,大麻子3两,黑豆3两,青布1只(以蜡3两,于火上摊令尽)。用法用量:上以发散青蜡布上,次掺鸡屎、麻、豆等令匀,卷如饼缠缚之,以筒瓦一口仰,慢火上安药,复以一瓦复定,塞一头,令烟出一头,于烟上熏之,疮中即黄水出,烟尽乃止,熏干,余蜡滴疮口内。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桐油膏
处方:桐油百草霜发灰黄丹乳香鹿角灰各9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熬膏。功能主治:治臁疮生于内臁,初起势甚重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医学入门》卷八:方名:桐油膏组成:桐油2两,百草霜3钱,黄丹3钱,发灰3钱,乳香3钱。各家论述:桐油宣水毒,百草霜生肌止血,黄丹生肌止痛,发灰补阴。
-
车螯
《*辞典》:车螯: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ē o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性味:甘咸,寒。归经:《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日华子本草》)②治发背痈疽,不问深浅大小,利去病根,则免转变:车螯(紫背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水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
-
仲吕丸
《家塾方》:别名:如神丸组成:大黄6两,甘遂3两,牵牛子3两。主治:水毒,大小便不通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绿豆大。
-
鹅毛
功能主治:治痈肿疮毒,疥癣,瘰疬,噎膈,惊痫。(《纲目拾遗》)④治男妇溜脓肥疮,脓窠疮,蜡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疮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抽炒存性)六两。
-
追水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方名:追水散别名:追风散组成:真炭灰4两,豮猪胆1枚,蛤粉2两。主治:水毒入诸疮,肿痛不止。如疮口合者,以针挑破掺之,水即出。制备方法:上细罗灰。以纸一幅铺地上,摊灰可两指厚,取猪胆汁倾灰上,经宿,取湿着灰晒干,入蛤粉同研匀。附注:追风散(《普济方》卷二七五)。
-
乌头槟榔汤
《奇正方》引《外台》:方名:乌头槟榔汤别名:乌头汤组成:乌头6两,桑白皮1钱,槟榔1钱,商陆3钱,大黄6分,生姜7分。主治:脚气,通身洪肿者。用法用量:以水3合,先煮乌头,减1合,去滓,纳诸药,煮取1合,去滓服。附注:乌头汤(《名家方选》)。此方运动水毒以泄之尿道。乌头再煎者,益取缓其刚悍之性以亲着病毒也。
-
皂子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方名:皂子散组成:皂荚子(不蛀者)7个,大虾蟆(干者)1个,胡椒15粒。主治:水毒入疮肿痛,或刺入骨者。用法用量:每次用药,先以温浆水洗疮口,拭干掺药,次以别膏药贴之。良久水尽出,有刺者即自见。制备方法:上药放入坩锅内,瓦盖锅口,慢火烧烟尽,取出研细。
-
水毒病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定乱丸
处方:香薷1钱,泽泻2钱,真广木香4分(磨入),广陈皮1钱,小川连5分,白檀香4分(磨入),紫苏梗8分(磨入),生香附2钱,白茯苓3钱,上朴5分,炒山栀2钱,江西香豉4钱,甜白术1钱5分,白扁豆1钱,生甘草2钱5分,真广藿香2钱。并治感冒秽浊邪气寒热痧胀,及寒暑杂感,伏暑化疫。注意:闭证可用,脱证切不可用。
-
解水毒饮子
处方:吴茱萸1升,生姜(切)1升半,犀角2两,升麻2两,橘皮2两,乌梅14枚。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解水毒饮”。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吴茱萸下气辟邪除湿止痛,生姜辟一切不正之气,犀角散恶血,解诸毒蛊疰,升麻辟除瘴疠蛊毒,橘皮下气通神,逐秽恶诸邪,乌梅解热毒敛正气。
-
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
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infantileedema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ofwater-poison)是指水毒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以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便溏,甚或神昏,苔腻,脉弦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
-
梳篦叶
出处: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以金鸡尾为名,云:“生建昌山中,一名年年松。侧生羽片2-5对,互生,斜向上,有短柄,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6cm,宽2.5-5cm,顶端渐尖略呈尾状,基部阔楔形,全缘或向顶部具疏锯齿,顶生羽片和侧生羽片同形;凉血解毒。附方:本品叶主脉突出,侧脉整齐排列似梳篦,故名。
-
溪温
溪温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