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乳头
定义:肛乳头(analpapilla)是指肛管与肛柱连接部位的三角形乳头状隆起。解剖肛管即齿线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长约5cm,下自肛缘,上至直肠壶腹下方缩小部,表面上2/5系直肠粘膜,下3/5为肛管皮肤。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
-
肛窦炎及肛乳头炎
肛乳头炎可见三角形、弓形、乳头状的增生物,表面覆盖皮肤(图2)急性发作时,肛窦分泌物增多,呈脓液性或脓血性,肛瓣、肛乳头红肿。诊断:1.临床表现:肛内轻微隐痛坠胀,肛腺分泌减少,肛管干涩,排便不畅;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熏洗法:黄柏15g,大黄15g,艾叶15g,地榆15g,水煎至1500ml,先熏,然后坐浴10~
-
肛隐窝炎
肛乳头炎可见三角形、弓形、乳头状的增生物,表面覆盖皮肤(图2)急性发作时,肛窦分泌物增多,呈脓液性或脓血性,肛瓣、肛乳头红肿。诊断:1.临床表现:肛内轻微隐痛坠胀,肛腺分泌减少,肛管干涩,排便不畅;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熏洗法:黄柏15g,大黄15g,艾叶15g,地榆15g,水煎至1500ml,先熏,然后坐浴10~
-
悬珠痔
气滞血瘀:悬珠痔·气滞血瘀证(fibropapillomaofanu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排便后肛门部肿物脱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门坠胀,舌质紫暗,舌苔薄,脉涩为常见症的悬珠痔证候。痔疮急性发作,可于腰骶寻找出血点,用三棱针点刺血出,并刺二白、承山、长强等穴,每日1次。
-
肛乳头肥大症
概述:肛乳头肥大(hypertrophyofanalpapilla),又称肛乳头瘤或乳头状纤维瘤,是一种肛门常见的良性肿瘤。需要与相鉴别的疾病:巨大的结肠: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早期采用预防性治疗;
-
悬珠痔·湿热下注证
定义:悬珠痔·湿热下注证(fibropapillomaofanu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肛周潮湿、潮红、有灼热感,肥大的肛乳头充血、水肿,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悬珠痔证候。患者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
-
悬珠痔·气滞血瘀证
定义:悬珠痔·气滞血瘀证(fibropapillomaofanu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排便后肛门部肿物脱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门坠胀,舌质紫暗,舌苔薄,脉涩为常见症的悬珠痔证候。患者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
-
脏毒
3.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脏毒的治疗:辨证治疗:湿热下注:脏毒·湿热下注证(analcryptiti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肛门坠胀不适,或可出现灼热刺痛,便时加剧,粪便夹有黏液,肛门湿痒,伴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脏毒证候。脏毒,即是脏中积毒。”
-
息肉痔
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带血或血液与粘液相混。湿热下注:息肉痔·大肠湿热证(rectalpolyp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largeintestine)是指大肠湿热,以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辨证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肛门直肠,与浊气互结发为肿物;
-
肛裂切除术
手术名称:肛裂切除术分类:普通外科/肛管、直肠手术/肛门、肛管的手术/肛裂手术ICD编码:49.3902概述:肛裂是齿线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侧卧位、俯卧位或截石位均可。肛裂切口必须深达溃疡肉芽的基层,才能全部切除肛裂的溃疡。3.修整创缘皮肤,使创面宽大,引流通畅,便于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生长。
-
肛瓣
定义:肛瓣(analvalve)是指两个相邻肛柱基底之间的半月形皱襞。《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肛隐窝
定义:肛隐窝(analcrypt)又称“肛窦”,是指肛瓣与两个相邻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袋状小陷窝。《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
-
肛门内括约肌
定义: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analsphincter)是指直肠末端环形肌增厚形成的由植物神经支配的平滑肌。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
-
肛门外括约肌
定义:肛门外括约肌(externalanalsphincter)是指环绕肛管的由肛神经支配的具有括约肛门作用的横纹肌。外括约肌有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个部分。直肠全长12cm。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齿线
定义:齿线(dentateline)是指肛瓣与肛柱基底部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解剖肛管即齿线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长约5cm,下自肛缘,上至直肠壶腹下方缩小部,表面上2/5系直肠粘膜,下3/5为肛管皮肤。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
-
肛窦
定义:肛窦即肛隐窝(analcrypt),是指肛瓣与两个相邻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袋状小陷窝。《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
-
齿状线
定义:齿状线即齿线。解剖肛管即齿线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长约5cm,下自肛缘,上至直肠壶腹下方缩小部,表面上2/5系直肠粘膜,下3/5为肛管皮肤。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直肠壶腹
即大肠的末端。3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结,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终止于齿线,并与肛管相连。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6个米粒大小、黄白色的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
-
肛直角
定义:肛直角(anorectalangle)是指直肠下段与肛管轴线形成的近似90°的夹角。即大肠的末端。中皱襞位于右侧壁,在齿线上8cm处,相当于腹膜直肠返折处。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直肠柱
定义:直肠柱即肛柱(analcolumn)。《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直肠瓣
即大肠的末端。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肛柱
定义:肛柱(analcolumn)又称“直肠柱”。《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
-
肛管直肠环
定义:肛管直肠环(anorectalring)是指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即大肠的末端。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
手术名称:内括约肌切断术别名: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3)有出血时,可用电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肾上腺素液后压迫止血。3.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1)Goligher法:摸到括约肌间沟后,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图1.8.2.3.3-4)。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
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
手术名称:内括约肌切断术别名: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3)有出血时,可用电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肾上腺素液后压迫止血。3.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1)Goligher法:摸到括约肌间沟后,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图1.8.2.3.3-4)。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
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
手术名称:内括约肌切断术别名: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3)有出血时,可用电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肾上腺素液后压迫止血。3.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1)Goligher法:摸到括约肌间沟后,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图1.8.2.3.3-4)。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
内括约肌切断术
手术名称:内括约肌切断术别名: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3)有出血时,可用电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肾上腺素液后压迫止血。3.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1)Goligher法:摸到括约肌间沟后,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图1.8.2.3.3-4)。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
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
手术名称:内括约肌切断术别名: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3)有出血时,可用电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肾上腺素液后压迫止血。3.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1)Goligher法:摸到括约肌间沟后,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图1.8.2.3.3-4)。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
肛门直肠指诊及肛门直肠镜检查术
用品及准备肛门镜或直肠镜,照明装置,活检钳,手套或指套,液体石蜡,长棉拭,局部止血药,标本固定液等。方法及内容体位①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尽量屈曲;拔出闭孔器或张开肛门镜,在照明直视下均应仔细观察肠粘膜的色泽及有无溃疡息肉、肿瘤、内痔等。3、注意齿线附近的息肉,肥大肛乳头和内痔的鉴别诊断。
-
翁立平
翁立平,1962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熟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常熟市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十篇。
-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手术图解图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位置图2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术图3直肠粘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术⑴切开后,用止血钳分离进入脓腔⑵手指进入坐骨直肠间隙探查⑶修剪伤口边缘图4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⑴用止血钳插入脓腔⑵置香烟引流图5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适应证位于表浅的脓肿,容易出现波动。3日开始逐步取出;
-
肛裂临床路径(2019年版)
基本信息:《肛裂临床路径(2019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19年1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印发,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考使用。(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或使用止血剂;6天(术后第2~
-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是治疗肛裂的一种手术疗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麻下,左手食指摸准环形内括约肌,并稍作固定,右手持眼科白内障刀,自肛缘刺入肛管皮下(截石位3、5、7、9点任选一处),刺入方向与肛管平行,刺入深度不超越齿线,对准内括约肌,向外下方切开0.3cm~扩肛时动作要刚柔结合,切忌粗暴猛力。
-
肛门直肠指诊肛门直肠镜检查术
准备:1.用品准备肛门镜或直肠镜,照明装置,活检钳,手套或指套,液体石蜡,长棉拭,局部止血药,标本固定液等。2.体位①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尽量屈曲;(6)擦净患者肛门外的润滑油及粪便。拔出闭孔器或张开肛门镜,在照明直视下循腔进镜,不可用暴力插入。2.注意齿线附近的息肉、肥大肛乳头和内痔的鉴别诊断。
-
肛门外括约肌切断术
肛门外括约肌切断术适应证适用于外括约肌持续痉挛,溃疡表浅,病程较短的肛裂。术前准备、麻醉同肛裂切除术。手术步骤在裂口的正中作一纵行切口,上至齿线,下至肛缘外2cm。修剪皮缘后用油纱布压迫止血,外用纱布覆盖。术中注意事项如有皮垂、肛乳头肥大,肛窦炎,应予切除;如有内痔,则先处理内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