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罐法
概述: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以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一转,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称闪火法。具有通经活血,逐寒去湿的作用。
-
拔罐疗法
调节神经系统:由于自身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拔罐法的适应范围:拔罐疗法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
吸简疗法
概述:吸简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
-
拔筒法
拔筒法即拔罐法。见《外科正宗》卷二“脑疽应用方”。参见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角法
角法指拔罐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参见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吸杯法
吸杯法即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现通常多用竹筒、陶瓷或玻璃等制成。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吸杯
吸杯为拔罐法使用的拔罐工具。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现通常多用竹筒、陶瓷或玻璃等制成。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吸筒疗法
吸筒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参见拔罐法条。
-
煮药拔罐法
煮药拔罐法为水罐法的一种。用治风湿痹痛、疮疡等证。参见水罐法、煮拔筒: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其法用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临床应用时,先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
-
针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证。针罐法的分类: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留针罐法:在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留罐5~10分钟后启罐、出针。挑刺部用创可贴贴1~刺络罐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
火罐
火罐(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参见火罐法:火罐法即拔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贴在罐内壁上中段,用火点燃后,迅速扣上。
-
煮拔筒
煮拔筒为水罐法的一种。其法用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临床应用时,先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参见水罐法、煮药拔罐法: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用治风湿痹痛、疮疡等证。
-
火罐气
火罐气指拔火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5.贴棉法:用一小块薄薄的药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湿,以免燃烧时,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
穴位吸引器
穴位吸引器为抽气拔罐用具的一种。由带有阀门的橡皮球和底部有管口的特制玻璃罐制成,两者用橡皮管接通。参见抽气拔罐法:抽气拔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吸附力较强,并可随意调节或测量负压大小等优点,并且不会烧伤皮肤。
-
八针一罐法
八针一罐法是将刺络法、拔罐法和毫针刺法配合运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属于针罐法之一。八针一罐法选穴以手、腹八穴为主,适用于治疗食物中毒、急慢性胃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病症。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四穴(分别在两手拇指和中指指端的桡侧角)。若发现一穴不见出血,应重新点刺,再拔火罐,务使腹四穴皆见出血。
-
留罐
概述:留罐(retainingthecupcupretaining)是拔罐法的一种。又称坐罐法。指拔罐后将罐留置一定时间。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留罐时司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年老者与儿童留罐时司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
推罐法
推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又称拉罐法、走罐法。操作时先在罐口和治疗部位上涂上一些凡士林油膏或石蜡油等润滑剂,将杯罐用闪火或投火法使吸着皮肤片刻后,再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推移6~10次,至局部出现红晕为止。本法多用于背腰部,适用于风湿痛和胃肠病等。
-
水罐法
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具有通经活血,逐寒去湿的作用。见《外科正宗》。亦称药筒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扭伤,哮喘,气管炎,早期乳腺炎等症。药罐法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煮药罐与贮药罐二类。
-
刺络拔罐
又称刺血拔罐。操作方法:施术穴位或患处作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三棱针、注射针或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适应证:刺络罐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
拉罐法
拉罐法即推罐法。推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又称拉罐法、走罐法。操作时先在罐口和治疗部位上涂上一些凡士林油膏或石蜡油等润滑剂,将杯罐用闪火或投火法使吸着皮肤片刻后,再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推移6~10次,至局部出现红晕为止。本法多用于背腰部,适用于风湿痛和胃肠病等。
-
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拔罐法之一。即刺络拔罐法。详该条。
-
留罐法
概述:留罐(retainingthecupcupretaining)是拔罐法的一种。又称坐罐法。指拔罐后将罐留置一定时间。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留罐时司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年老者与儿童留罐时司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
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即刺络拔罐。是指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行拔罐的治疗方法。其法于皮肤消毒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然后再于局部拔罐,以吸出少量血液,拔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主治肌肉劳损、扭伤、腰腿风湿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神经衰弱等病症。对贫血、有出血倾向的病症、大血管所在部位,均不宜使用。
-
药筒法
药筒法即药罐法。《外科正宗》:“将药筒预先煮热,对孔窍合之,良久,候温取下。”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的目的。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一般多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性扭伤、哮喘、气管炎等。
-
走罐法
概述:走罐法即推罐法。是将拔在皮肤上韵火罐推移的方法。拔罐疗法之一。又称拉罐法、走罐法。操作时先在罐口和治疗部位上涂上一些凡士林油膏或石蜡油等润滑剂,将杯罐用闪火或投火法使吸着皮肤片刻后,再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推移6~走罐法适应症:走罐法一般用于患病部位面积较大的病证及肌肉丰满处。
-
坐罐法
坐罐法即留罐法。留罐法为拔罐法之一种。是拔罐后,让火罐留在吸着的穴位上不去动它。留罐法镇痛效果较好,临床多用于治疗痛证。不过留罐时因火罐吸着力强,夏季或皮肤较嫩的部位,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上会出现水泡。
-
抽气拔罐法
抽气拔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用特制的火罐,罐底有橡皮活塞,接通吸引器抽成负压,使罐吸着于皮肤上以治疗疾病。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吸附力较强,并可随意调节或测量负压大小等优点,并且不会烧伤皮肤。抽气拔罐法
-
水罐
水罐为火罐放入水(放在药液中者称药罐)中煮沸应用,故名。使用时,将罐子颠倒用镊子夹出,用折叠毛巾紧扪罐口,吸去水液,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表。参见水罐法: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此法具有通经活血,逐寒祛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