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编
韦编即韦勤甫。韦勤甫为明代医家。履籍不详。崇祯年间曾作《经络笺注》,现存明抄本。
-
韦勤甫
韦勤甫为明代医家。履籍不详。崇祯年间曾作《经络笺注》,现存明抄本。
-
明堂经络图册
《明堂经络图册》为书名。清·康熙年间,画家黄谷依古代《明堂经脉图》用工笔技法彩绘而成。包括仰人、俯人及十四经穴图,共十六幅。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王三保
王三保为明代医生。宣德(1426~1435)年间太监。精于医药。其时台湾台南传染病流行,以药投淡水溪,令染病者入溪洗浴即愈,故淡水有药水之名。相传台南冈山产之三保姜,可瘳百病,即三保当年所引种。
-
长寿真人
长寿真人即刘渊然。刘渊然(14世纪)为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1403~1424)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人”。宣德(1426~1435)初年,称“大真人”。编有《济急仙方》一书。
-
邓乐天
邓乐天即邓旒。邓旒(liú流)为清代医家。福建邵武县人。擅长儿科,尤精于麻痘。嘉庆年间(1796~1820)曾在广东学人痘接种术,后在福建推广种痘术。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证,尤其是麻痘有较详尽的叙述。
-
四圣悬枢
《四圣悬枢》为书名。为《黄氏遗书八种》系列丛书之一。清·黄元御撰。最早刊于乾隆年间。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
西山先生
西山先生即真德秀。真德秀为人名,字景元,后改景希。南宋庆元年间进士,浦城人。尊朱熹学派,人称为西山先生。著作有《西山甲乙稿》、《大字衍义》等书。所著《真西山先生卫生歌》,通俗易懂,有重要参考价值。
-
徐陆氏
徐陆氏为明代女医生。医士徐盂容之妻。无锡(今属江苏)人。以医名。永乐(1403~1424)年间,征召入官,后以老遣归。
-
朱天璧
朱天璧(17世纪)为明代医家。字蘧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年间(1642)举孝廉。平素注意医药,曾在海上卖药。当时值兵荒马乱,行医不计酬,救活颇多。著有《医准》一书,佚。
-
朱蘧庵
朱蘧庵(蘧音qú瞿)即朱天璧。朱天璧(17世纪)为明代医家。字蘧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年间(1642)举孝廉。平素注意医药,曾在海上卖药。当时值兵荒马乱,行医不计酬,救活颇多。著有《医准》一书,佚。
-
刘高尚
刘高尚即刘渊然。刘渊然(14世纪)为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1403~1424)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人”。宣德(1426~1435)初年,称“大真人”。编有《济急仙方》一书。
-
孙希礼
孙希礼为明代医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世业医。曾祖相为元末医学教授。得祖传,尝为太医院博士。宣德(1426~1435)年间,治愈学正朱仲坚疾,有“神医”之称。子孙皆承祖业,誉为“世医孙氏”。
-
原瘄要论
原瘄要论麻疹专著。一卷。清嘉庆年间袁氏(佚名)撰。刊于1828年。本书简要论述麻疹(即瘄)的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的防治等。并附虞氏麻疹治法一文。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周靖庵
周靖庵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道光年间(1821-1850年)著《靖庵说医》两卷。
-
郑之郊
郑之郊明代医家。字宋孟。昆山(今属江苏)人。博学多识,尤精医术。天启年间(1621-1627年)征授太医院吏目,疗疾多奇效,进秩御医。魏忠贤召之视疾,辞不赴,不久告归。著《本草辨疑》十二卷,未见传世。
-
翟良
翟良为明末医家。翟良为明末清初医家。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习儒,随父宦游。尝患疾数月,由医调治而愈,遂留心攻读医药,后竟成名医,颇有治验。后于顺治年间应召入京,不得志而归。撰有《脉诀汇辨说统》、《痘科类编释意》、《经络汇编》等行世。另有《药性对答》等数种,未见行世。
-
伤寒大成
《伤寒大成》为丛书名。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著,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弄丸心法
《弄丸心法》为综合性医书。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2总论脉诀;7内科杂证;卷8妇科、儿科。现存清刻本。
-
黄氏医书八种
《黄氏医书八种》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最早刊于乾隆年间。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
本草韵语
概述:《本草韵语》为药学著作。清·何梦瑶撰·《本草韵语》:清·何梦瑶撰。刊于1872年。作者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虫介等类,并以韵语的形式介绍316种常用药,内容比较简要。清·陈明曦撰·《本草韵语》:清·陈明曦撰。约刊于1895年。现存光绪年间作者自刻本。
-
太医局提举
太医局提举为宋代医官名。1076年北宋熙宁年间,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总管该局工作。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其职在太医局判局之上,与设置太医局令时令的职权相等。
-
裴宗元
裴宗元宋代医官。里籍欠详,尝任奉议郎药局提举、太医令、医学博士等官职。于大观年间(1107-1110年)奉敕与陈师文、陈承等人共同校注医书,并编《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行于世,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刘渊然
刘渊然(14世纪)为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1403~1424)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人”。宣德(1426~1435)初年,称“大真人”。编有《济急仙方》一书。
-
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为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予丸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一般人称他负局先生。于疫疠流行年间,治人甚众。
-
叶广祚
叶广祚为清代针灸家。字明传。岭南(今广东番禺)人。祖传针灸,治多效验。康熙年间编撰《采艾编》四卷,署名“茶山草木隐。”其后有署名“叶茶山”者,续编《采艾编翼》。
-
叶明传
叶明传即叶广祚。叶广祚为清代针灸家。字明传。岭南(今广东番禺)人。祖传针灸,治多效验。康熙年间编撰《采艾编》四卷,署名“茶山草木隐。”其后有署名“叶茶山”者,续编《采艾编翼》。
-
诸葛颍
诸葛颍(539-615年)隋代药学家。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人。曾任晋王广为太子时之藏药监。大业(605-616)年间,撰有《淮南王食经并目》一百六十五卷,《旧唐书》作《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新唐书》作一百三十卷)。另有《淮南王食目》十卷、《淮南王食经音》十三卷。
-
钱临
钱临清代医家。字淮可,一字北山。浙江嘉兴人。生活于乾隆(1736-1795)年间,先学儒,后习医。纂有《立斋医案疏》四卷、《薛案辨疏》两卷。
-
惠民局
惠民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卖药机构。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经尚书省提议并征得徵宗同意,将原有卖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这一时期,惠民局还负责流行病防治中的医药施散。
-
大方脉
大方脉为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此科之设始自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元、明、清、太医院袭之,在医生配备及学生数量等各方面,此科为最。
-
冯卓怀
冯卓怀为清代针灸家。同治年间曾订正《太乙神针方》。
-
医学初阶
《医学初阶》医学丛书名。清·严岳莲辑。刊于1908年。包括《本经逢原》、《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合编》、《温病条辨》四种。各详专条。现存光绪年间刻本。
-
任大枢
任大枢清代医生。江苏如皋人,精幼科,会咸丰年间痧疹流行。大枢以奇方制之,每获全活,邑人重之。子宗涟、宗俊俱传其学。
-
黄庭坚
黄庭坚宋诗人、书法家。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1064-1067)年间进士,任检讨官,迁著作佐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爱好医学,常与名医初虞世交往,讨论医学,故精通医理,著《食时五观》一卷。
-
邓旒
邓旒(liú流)为清代医家。号乐天。福建邵武县人。擅长儿科,尤精于麻痘。嘉庆年间(1796~1820)曾在广东学人痘接种术,后在福建推广种痘术。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证,尤其是麻痘有较详尽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