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熨
指一种外治法。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冷寒湿痹,腹腔冷痛等症。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风寒或血虚头痛用吴茱萸加米饭炒热布包外熨等。《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参熨法条。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子豹
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据《史记》等载:虢国太子患“尸厥”症,处于假死状态,经扁鹊诊,令弟子子阳、子豹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配合药熨,竟愈。
-
焠
焠(cuì,音翠)烧,灼。《灵枢·寿夭刚柔》:“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张介宾注:“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针灸之类。”
-
刺营
刺营为三变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有言:“刺营者出血”。指病在营分时,针刺出血的刺法。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刺寒痹
刺寒痹为三变刺法之一。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蒴藋散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蒴藋散组成:蒴藋4两,吴茱萸4两,顽荆4两,黄耆4两,防风4两,防己4两,踯躅花2两,白独活2两,荆芥穗2两,藁本2两。主治:荣卫不顺,气血偏虚,风寒湿气攻注,脚膝疼痛。制备方法:上为粗末,都入水半碗,葱白2-7茎(细锉),木瓜半个(挼碎),拌令匀,作3份。
-
三变剌
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熨法
或以棉布浸渍药汁后趁热熨之,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产生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及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熨法适用于虚证、寒证、经气壅滞等。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一般阳证肿疡禁用。
-
疮疡止痛法
疮疡止痛法疮疡治法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证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