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脾
运脾为治法之一。针灸治疗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用健脾燥湿的药物治疗湿邪困脾,加强脾脏运化功能的方法。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湿重困脾,脾失健运,症见脘痞腹胀,口淡无味,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恶心欲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
乐膳散
组成:生苍术15g,生山楂10g,生麦芽10g,五谷虫15g,橘白10g。功能:运脾和胃。方解:小儿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伤于脾胃,亦有因先天不足,脾胃本虚而致纳运不佳者。五谷虫善治小儿诸疳,内含抗菌活性蛋白和多种消化酶,有较强的抗菌、助运效能。肝旺脾虚者,加白芍入肝敛肝,令肝气平,则脾气易和,其效可相得益彰。
-
术桂汤
苍术6克麻黄炒神曲橘皮白茯苓泽泻各3克桂枝半夏草豆蔻仁猪苓各1.5克黄耆0.9克炙甘草0.6克杏仁10个功能主治:《兰室秘藏·自汗门》方之术桂汤主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痛,面色萎黄。功在运脾化湿,散寒止痛。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二方之术桂汤主治房劳力役,又感风湿,两腰重如带三千文,不能俯仰,兼腰痛者。
-
退黄丸
处方:青矾60克(锅内溶化,入陈黄米3千克,用醋拌匀,慢火炒令烟尽为度)平胃散180克制法:二药同炒少顷,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运脾化湿。治脾胃不健,气滞湿蕴所致之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体懈懒,食积痞块,小便不利,大便溏泄,或能食而无力,或嗜好香物及生米等。主治:积聚发黄。
-
温阳通痹汤
处方:附子9克,炒山楂9克,细辛6克,大黄15克,代赭石30克,莱菔子(炒)30克,枳壳12克,川朴12克。功能主治:温阳运脾,通降逐积。主脾胃肠通降失权,中阳受阻,运化失司。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胃肠减压后服。摘录:田广秀等方
-
锅焦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uōJiāo别名:锅粑(王玷桂《不药良方》),黄金粉(《纲目拾遗》)。性味:《纲目拾遗》:味苦甘,性平。(《种福堂公选良方》)④治老人脾泄:白术(炒)二两,陈皮一两五钱,莲肉(去心)四两,薏苡仁(炒)四两,糯米(炒)一升,绿豆(炒)一升,熟陈米锅耙(炒)一升,糖霜量加。
-
青盐陈皮
出处:《百草镜》拼音名:QīnɡY nCh nP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类的果皮用甘草、乌梅、川贝、青盐等加工制成。初次用甘草、乌梅肉各四两,煎浓汁,拌晒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贝母去心四两,青盐三两,研为细末,拌匀晒霹,干收贮。功能主治:《百草镜》:消痰降气,生津开郁,运脾调胃,解毒安神。
-
平胃片
平胃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平胃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饭前服用。6.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开胃消食口服液
开胃消食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开胃消食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消食导滞,运脾开胃。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芳香化湿药
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功效的药物,称芳香化湿药,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
金清桂
金清桂(1870-1941年)近代医家。字兰升,号石如,晚号冬青老人。江苏常熟人。从柳宝诒习医,尽得其术。行医乡里,善治温病,屡起痼疾。尝自制消痞丸、运脾丸、疗疽钱霜丸等成药。著有《补缺山房医案》数十卷,并续编柳宝诒《惜余医案》。尚有《医学初步》两卷、《历代名医志》一卷、《温病论歌括》、《瘟疫明辨歌括》等。
-
脾泄丸
处方:白术(炒)60克白芍(酒炒)30克神曲(炒)45克楂子半夏备45克黄芩(炒)15克苍术60克制法:上药用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脉因证治》卷上《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三:方名:脾泄丸组成:人参1两,白术(土炒)1两,白茯1两,山药1两,陈皮1两,黄连(炒)5钱,山查5钱,麦芽1两,肉豆蔻3钱,泽泻1两。
-
八君子汤
《陈囊庵妇科补解》卷一处方人参白茯苓白术各3克炙草1.5克半夏3克广皮2.4克苍术2.4克当归7.5克功能主治脾胃湿痰内盛,时时带下,经行而带症益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健脾燥湿。主气不摄血,脾虚兼湿痰。各家论述方中四君子补脾虚,二陈祛湿痰,加苍术燥湿运脾、当归和营养血。
-
肠康方
组成:防风15g,炒白术15g,生白芍30g,陈皮10g,大熟地15g,菟丝子15g,炮姜3g,神曲10g,生山楂10g,秦皮15g,白头翁15g,木香10g,生甘草6g。方解:本病由肝木克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蕴生湿热,肠腑功能失司所致。白术燥湿健脾和中;芍药泻肝,缓中和急;陈皮利气醒脾;全方共奏疏肝运脾、化湿清热、益肾补脾之功。
-
苦温燥湿
苦温燥湿为治法。指用性味苦温,具有祛除湿邪,温运脾阳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湿侵袭或阳虚生湿所致病证的治法。临床用于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等中焦寒湿证候。常用厚朴、苍术、半夏、白蔻仁等。
-
补脾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补脾饮:处方:白术、黄耆、茯苓、山药、广皮、当归、熟地、人参、香附、补骨脂、炙甘草。摘录:《医部全录》卷四四○引《幼幼近编》《万氏家抄方》卷五:组成:白术(炒)、茯苓、人参、厚朴(姜汁炒)、陈皮、木通、木瓜、青皮、木香、干姜、大腹皮、砂仁。主治:脾虚受湿,浮肿。
-
和胃胶囊
组成:百合30g,乌药5g,桔梗5g,炒枳壳10g,莱菔子15g,炙紫菀5g,炒白术10g,石菖蒲5g等。动物实验证实,本方水煎液具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促进作用与吗丁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有升高血浆胃动素和降低血清胃泌素的作用,分析作用机制,可能与介导交感神经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有关。
-
燥可去湿
燥可去湿治疗法则之一。用燥湿的药物,以治疗湿浊内盛的病证。如湿困脾土,气机阻滞所致的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可用平胃散燥湿运脾。《汤液本草》卷上:“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
(声殳^禾)(gǔ,音谷)气
(声殳^禾)(gǔ,音谷)气病名。(声殳^禾)通谷。《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声殳^禾)气者,胁下痛。”《金匮要略心典》:“谷((声殳^禾))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治宜疏肝运脾,理气消导为主。参见食积胁痛条。
-
盘肠气痛
盘肠气痛病证名。见《婴童百问》。症见腹痛曲腰,叫哭不已,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多由小儿脾气不足,感受寒邪风冷,搏于肠间所致。治宜温运脾阳,行气止痛。用金铃子散或沉香降气汤之类。
-
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为病机。指寒湿内盛,困遏脾阳,运化功能减低的病理变化。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所致。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溏泻、头重如裹、身重或肿、面色黄晦,纳呆,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舌苔灰白而滑,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祛寒,结合运脾之法。方如胃苓汤。
-
安胎神应丸
别名加味神应丸处方补骨脂(盐水炒)2两,肉果(面裹,煨)7钱,山茱萸3两(去核),扁豆(炒,去壳)2两,大熟地(砂仁酒煮)4两,当归(酒洗)3两,白术(土炒)4两,木香5钱,山药(炒)3两,杜仲(盐水炒)3两,生姜4两(切片),大枣80枚(去皮核,同姜片煮1昼夜,去姜),神曲(炒)4两。神曲糊丸消谷运脾以为使。
-
降砜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gfanWan标准编号:WS3-B-1016-91处方:煅皂砜?187.5g甘草31.25g厚朴(制)62.5g苍术187.5g陈皮62.5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红枣125g,分次加水煎液,至煎出液味尽,去渣,加入面粉78.2g打成浆糊,另取面粉78.2g和入药粉内,用浆糊泛丸,干燥,即得。功能与主治:运脾化湿。
-
和中化饮热方
处方:茯苓4钱,焦于术2钱,广皮1钱5分,炒谷芽3钱,姜连8分(研),炙香附2钱,壳砂8分(研),炒神曲2钱,党参2钱,生甘草8分。主饮食减少,胸满痰多,吞酸作呕,虚寒胃痛;肺胃有热,咽喉肿痛。方中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之药甚多,加入黄连、青果及消食之味,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中,又具清热之力。
-
紫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三棱、蓬术、枳实、连翘、青皮、陈皮、细辛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冷服。主药紫朴,即厚朴用紫苏叶、生姜煮汁浸泡炮炙而成,功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温燥行气,芳香化湿。
-
健脾阳和膏
处方:党参2两,于术1两(炒),茯苓2两(研),枇杷叶2两(制,去毛),枳壳1两5钱(炒),桔梗1两(苦),木香1两(研),草豆蔻1两2钱(研),三仙4钱(炒黄),辛夷1两,陈皮1两5钱,紫苏叶1两5钱,羌活1两5钱。功能主治:温运脾阳。用法用量:每用4钱,白水冲服。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