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清疹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清疹散组成:生石膏5钱,乌犀角5钱,京知母5钱,全蝉退4钱,白僵蚕4钱,青连翘4钱,金重楼3钱,薄荷叶4钱,芦根1两,金银花1两。功效:清热解表,解毒透疹。主治:疹毒不透,喉肿音哑,胸高气喘,呼吸急促,腹痛便溏,神昏谵语,四肢热厥,搐搦瘈疭。用药禁忌:忌鱼腥、辣物。
-
犀黄串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犀黄串组成:升麻2两,犀角2两,黄芩2两,朴消2两,栀子2两,大黄2两,豉2升。功效:辟瘴明目。主治:四肢热,大便闭结。用法用量:觉四肢大热,大便闭结,即服30丸,取微利为度;四肢小热,食后服30丸。制备方法:上微熬,同捣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四肢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
-
慢惊风
概述:慢惊风(chronicinfantileconvulsion)为病名。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
天吊风
天吊风为病名,出自《医学正传》。即慢惊风。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
生油方
主治:小儿脏腑伏于热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觉有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竖,或时额多微热。服3-5服,大小便利,四肢热退,疹痘不生也。《圣济总录》:扁鹊及仓公用此,谓之神剂。附注:原书卷一一五所载此方用生油三合,将油少少灌入耳中。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面和烧饼,乘热薄耳门,须臾即出。
-
产后发癍
概述:产后发癍为病证名。属产后危证之一。病因病机:因产后败血流入脏腑,肌肤四肢热结流注,转还不得所致。《女科备要》(作者佚名):“产后面黄色干,口中流血,遍身色点生斑如何?答曰:产后败血入五脏六腑,皆满流入肌肤,败血出入,流走四肢,热结流注,转还不得,故有此症…”治疗:治当清热散结、消癍逐瘀为主。
-
七物升麻丸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痘疮,口燥渴,目赤唇焦,烦躁,大小便不利者。《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图经》方之七物升麻丸:处方:升麻犀角黄芩朴消栀子大黄各60克豉2升(微熬)制法: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若四肢小热,于食后服20丸。主治:服乳石后觉四肢热,大便难,麻疹伏而不出。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