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矇
矇证名。系指眼珠外观无异常而目盲的病证。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
明目化癖丹
《寿世保元》卷八:方名:明目化癖丹组成:牛黄1分,片脑1分,熊胆1分,麝香3厘,乳香3厘。主治:小儿癖疾,发热及眼矇。第1丸头上汗出至胸前,第2丸汗至脐上,第3丸汗至脐下,再点2-3丸,腹痛下脓血,自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先将乳汁于铜勺内,炭火上滚黄色,下前药,急取出搅匀,于油单纸上,丸如米粒大。
-
清上止痛熏目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上止痛熏目方组成:甘菊花2钱,桑叶2钱,薄荷1钱,赤芍3钱,茺蔚子2钱,僵蚕2钱(炒)。主治:风邪、血滞之目疾。目中白睛红丝,视物瞇矇,左眼尤甚,眼胞时觉发胀。用法用量:水煎,熏洗。各家论述:方中薄荷、桑叶、菊花祛风清热,养肝明目;僵蚕祛风散结;赤芍入肝泻肝火。
-
卢晋公
卢晋公即卢之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
卢繇生
卢繇(繇音yáo摇)生即卢之颐。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
目夕昏
目夕昏为症状名。即目常日夕昏。谓至傍晚则目视昏矇。乃“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矣,所以至日将暮而昏也”(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属雀目范围。
-
月色皆浓
月色皆浓为病证名。见清·黄惠然《黄乔岳眼科全集》。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本病多因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而成。参见目常日夕昏:目常日夕昏为病证名。谓至傍晚则目视昏矇。乃“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矣,所以至日将暮而昏也”(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属雀目范围。
-
视瞻昏眇证
视瞻昏眇证病证名。系指眼内外无症状,但有视昏眇矇眛不清的病证。又名瞻视昏渺症。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症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本证为多种内障疾患的常见症状之一。二是因年老所致,相当于今之老视。《审视瑶函》:“若人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渐衰。”
-
卢之颐
卢之颐为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
昏翳
昏翳病状名。指昏暗矇眬。《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主埃郁昏翳。”
-
目晨昏
目晨昏为症状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目中常早晨昏谓清晨目视昏矇,“此乃头风攻冲于头,目者太阳之首,肝脏为阳,气旺故使头风攻注于目”(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甚者可兼见头痛身热。宜祛风明目,用局方芎菊散或石膏散加减。《秘传眼科龙木集》:“目中常早晨昏者何也?
-
明目化积丸
《鲁府禁方》卷三:方名:明目化积丸组成:牛黄1分,冰片1分,熊胆2分,麝香七厘。主治:小儿痞积热甚,眼矇。用法用量:每用2丸,入眼,合久自化。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人乳为丸,如米大。
-
明目熊胆膏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方名:明目熊胆膏组成:黄连4两,苦参2两,菊花2两,归尾5钱,红花1两,荷叶1两,熊胆1钱半,冰片1两,白蜂蜜1两5钱。功效:明目去翳。主治:新久眼疾,云矇障翳,迎风流泪,红肿痛痒,眼睑肿痛,眼边溃烂。用法用量:竹箸或骨簪蘸凉水和药少许,点眼角。用药禁忌: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