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麻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针刺麻醉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针麻效果评级标准
针麻效果评级标准是对考核针刺麻醉效果而制定的规范化评级标准。在针刺基础上辅以适量麻醉,止痛药物,药量不超过单纯药物麻醉用药量的1/3,病人基本无痛或不适,手术也可完成者为Ⅱ级(良);三级评级标准既强调要保持病人术中无痛,又尽可能保留针刺的调整作用,更加符合针麻的特点。
-
针麻术前预测
针麻术前预测为针麻术语。除了从病种、病灶情况着手分析外,主要观察耐痛阈、触觉阈、痛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理因素分析。测定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常用的指标有呼吸波、指端脉搏波、心率、皮肤交流电反射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血液中与痛有关的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缓激肽等)。
-
唇针麻醉
唇针麻醉指以针刺唇部的人中、承浆二穴达到镇痛效果,以进行手术的方法。主要用于脾、胃、胆囊、阑尾切除术及疝修补术。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因而对麻醉药物过敏者,或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应用针麻有利于保证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安全。
-
针刺复合麻醉
一般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而且术后疼痛较轻,可以早期进食和早期活动,加上针刺具有调动和加强体内抗病能力的作用,故能加速术后康复过程。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因而对麻醉药物过敏者,或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应用针麻有利于保证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安全。
-
针麻个体差异
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发现,如在手术病种、针麻穴位、针刺方法、辅助用药等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所取得针麻效果不同,这种差异称针麻个体差异。引起针麻个体差异的因素:针麻个体差异和患者的精神类型、个体机能状态、基础痛阈、耐针力或耐电力、辨证类型等因素有关。
-
针麻三关
针麻三关指针刺麻醉过程中尚且存在的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肉松弛不够三个难题。针麻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主要表现在:针麻的镇痛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痛阈或耐痛阈,而不能达到痛觉完全消失,因此相当部分病人在切开皮肤、刺激腹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即所谓“镇痛不全”;
-
针麻辅助用药
针麻辅助用药是在针麻手术前或手术中,辅用一些药物以增强麻醉效果的方法。由于针刺的调整作用,有些手术单用针麻即可顺利进行,但一些较大的手术,特别是腹腔和胸腔内手术,往往镇痛效果差,而且内脏牵拉反应较重,需用些辅助药物以减轻病人的反应。基本原则是只作为辅助用药,剂量不要过大,种类不宜过多。
-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系在留针过程中,于相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电流的组合方式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起伏波、锯齿波等。因此就针刺次穴提高膀胱内压而言,手法运针的效果要较电针明显的多。
-
通间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为肺切除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
通门
通门穴主治病证: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
三阳络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伏掌取穴。而针刺时测定血中组胺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针刺本身并不等于痛刺激。
-
近节段取穴
近节段取穴为取穴法分类名。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麻中,颅脑手术取颧髎,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参见远节段取穴: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
-
全国针刺麻醉研究资料选编
《全国针刺麻醉研究资料选编》为书名。全国针麻研究工作会议秘书处编。197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选编197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针刺麻醉研究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121篇。其内容有针麻的应用、原理探讨、经穴针感研究、经络本质探讨、电针镇痛作用等。资料丰富,反映了当时的针麻研究成果。
-
耳针麻醉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次髎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针麻仪
针麻仪指供针刺麻醉使用的仪器。针麻仪侧重于镇痛效果的提高,痛阈的测定和针麻原理的研究。除一些通用的仪器外,针麻常用有电针仪、测痛仪、探穴仪和经络测定仪等四类。
-
生物全息
人体分化为不同层次的诸部分,如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等,每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可与整体全息相关。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在天人相应观、整体观、脏腑所主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中,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色诊、耳诊等诊疗方法中,都含有生物全息的科学内核。
-
水穴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过门
后《针灸聚英》作“通门”、《针灸大成》作“过门”、《腧穴折衷》作“通关”,皆误。三阳:指手三阳经;伏掌取穴。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为针麻常用要穴。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现代研究: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
-
扶突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电针麻醉
电针麻醉(electro-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针刺入腧穴后用电针仪(电麻仪、电针机)通过毫针输入电流而达到镇痛目的,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电针麻醉是在电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麻方法。目前普遍应用于各种针麻手术。
-
头针麻醉
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次。
-
耳麻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通关
穴名解: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参看商曲、肓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阴都配天枢、中脘、支沟、足三里,治便秘。
-
水针麻醉
水针麻醉为针刺麻醉法之一种。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临床上各种手术均常规选取安眠2穴,并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穴位,如甲状腺手术取安眠2、天窗、合谷(患侧)。0.2毫升,或在注射用水中加入少量杜冷丁(每10毫升注射用水中加入杜冷丁3~
-
针麻术后效应
针麻术后效应指针麻手术后尚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的针刺效应。针麻很少发生药物麻醉通常出现的后遗症、并发症和其它术后不良反应,相反,它具有包括促进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机能等在内的后效应.表现为镇痛、抗创伤反应、抗手术感染以及抗手术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等。
-
针灸针麻研究
《针灸针麻研究》为书名。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主编。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的节选本。内容包括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经络与穴位研究、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等。
-
针麻定量
针麻定量为针麻术语。指在针刺麻醉过程中对针麻刺激参数所进行的显示和测定。
-
唇2
“唇2”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下唇缘中点,距下唇缘约0.5厘米处。主要为针麻穴。位于人中沟下端正中,距唇缘约0.2厘米处。如纵隔肿瘤切除术、乳房肿瘤切除术、胃次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一般以15°角斜向上进针约1寸至鼻中隔软骨下,有针感时针头有固定感和酸、麻、重、胀的感觉。
-
远节段取穴
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刺麻醉中,颅脑手术用颧谬,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胸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
-
足点
足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颊部,下颌骨上缘,眼外眦直下相对处。左右计2穴。主要为足部手术的针麻穴。一般针0.1~0.2寸电针刺激。
-
针灸论文选集
《针灸论文选集》为书名。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编。196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分针灸、电针、针麻三部分。
-
韩济生
韩济生为现代著名生理学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北京神经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等编委。
-
针灸研究进展
《针灸研究进展》为书名。中医研究院编。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以1976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资料为基础,对我国解放以后针灸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内容涉及针灸医史、经络腧穴研究、各,科针灸临床治疗等。
-
针灸研究所
针灸研究所指以针灸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单位。1951年7月,中央卫生部成立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该所1955年即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知识的整理;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机理探讨;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
-
针刺麻醉理论研究资料选编
《针刺麻醉理论研究资料选编》为书名。针麻编写小组编。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肝区
肝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1/4点作一横线;主治疝痛、睾丸炎、遗精、高血压、头痛、中风不语、癫狂症、高热昏迷、小儿惊风、目赤肿痛。为足针麻醉穴。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或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现代针灸学概论
《现代针灸学概论》为书名。袁其伦编著。1990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本书以现代科学观点结合传统针灸理论,探讨了经络体系的本质、针灸针麻原理,并介绍了现代针灸诊疗方法及疾病治疗等。
-
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为书名。陕西中医学院编。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1934~1978年国内有关经络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同时增入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的有关资料集合而成。
-
肾点
肾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颊部,当鼻翼划一水平线,在眼外眦平后1寸处向下划一垂线,两线在颊部之交点处是穴。主要为子宫或输卵管手术,股骨颈三刃钉内固定术的针麻穴。一般直刺0.1~针感局部酸、胀后,再通电。
-
肺区
经外奇穴名·肺区:肺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跟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7/20作一横线;主治咳嗽、胁痛。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或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经络生物电论
经络生物电论为经络实质见解之一。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沿经穴部位的皮肤上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耳病
概述:耳病(eardisease)是耳部疾病的统称。为听觉器官。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针灸学题解
《针灸学题解》为书名。王诗铭等编撰。1985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问答形式写成,内容涉及针灸学的基本知识、针灸、针麻的现代研究等。
-
鼻腔乳头状瘤摘除术
术前准备1.修剪鼻毛。2.鼻中隔乳头状窦可先于肿瘤前方作一切口,切至软骨膜下剥离,剥离范围要超过肿瘤,且留有一安全边缘约0.5cm,用剪刀将肿瘤连同根蒂周围的粘膜一周切除,随后沿切缘电灼之。4.肿瘤范围较广,多次手术复发且侵犯筛窦上颌窦的病人经鼻内手术不能全部摘除肿瘤时,可由鼻侧切开的途径将肿瘤更广泛的切除。
-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手术图解图1下鼻甲部分切除图2下鼻甲肥厚粘膜楔形切除图3纱条压塞闭合切适应证下鼻甲增生肥大,经其他治疗无效时。麻醉1%丁卡因表面麻醉,并在下鼻甲粘膜下注射含1%肾上腺素的1%普鲁卡因1~注意事项下鼻甲切除切忌过多,以免鼻腔过于宽大,形成萎缩性鼻炎,使鼻腔结痂、发臭,增加病人痛苦。
-
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手术图解图1套除肥大的中鼻甲后端图2套除肥大的中鼻甲前端适应证中鼻甲肥大(粘膜或骨质)或息肉样变影响呼吸、嗅觉及鼻窦引流者。用1%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浸润的棉片,分别敷于中鼻甲表面及前后端。必要时可用针麻。注意事项1.避免过多损伤鼻腔粘膜,以免造成术后粘连,影响通气引流。
-
现代中医学
现代中医学是中国医学从20世纪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针麻原理、血瘀实质、阴阳实质、脏腑实质、经络实质,辨证客观化以及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的发展,日益增多地出现着非经典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学说,正孕育着现代中医理论。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及其体系,将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