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尖
耳尖穴的配伍:耳尖配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
率谷
所属部位:侧头率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率谷穴研究进展:治疗偏头痛:①取患侧率谷,以2寸毫针,沿头皮水平进针后朝丝竹空方向平刺1~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
朱炎猛旭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天行暴赤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天行赤热症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红眼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红眼病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天行赤眼
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疫热伤络:天行赤眼·疫热伤络证(epidemicredeyewithpatternofepidemicheatinjuringcollateral)是指疫热伤络,以患眼灼热疼痛,眼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常见白睛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眵泪黏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证候。五、本病禁忌包眼。
-
耳穴
根据耳廓穴位的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也可将这些反应点称为压痛点、敏感点、良导点,反射点,阳性点、着色点、刺激点等。一般地说,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 体部和对耳 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图)。
-
角孙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角孙穴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
-
伤寒眼
伤寒眼的治疗:伤寒眼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扰于上,兼心肺素有积热,故而局部与全身症状均以实热之症为主,如胞睑及白睛红肿,眵泪胶结,怕热羞明,及口渴溺黄,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脉数苔黄等,皆是热重之象。临证应用当根据恶寒发热之轻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减化裁。
-
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的治疗:暴风客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扰于上,兼心肺素有积热,故而局部与全身症状均以实热之症为主,如胞睑及白睛红肿,眵泪胶结,怕热羞明,及口渴溺黄,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脉数苔黄等,皆是热重之象。赤芍活血止痛。临证应用当根据恶寒发热之轻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减化裁。
-
高热
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病因病理病机:(一)急性高热: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刺灸法:治则清泻风热处方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随证配穴风热—鱼际、外关,肺热—少商、尺泽,气分热盛—内庭、厉兑,热入营血—中冲、内关。
-
四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急性结膜炎
指眼结膜的急性炎症。属祖国医学“风热眼”、“天行赤目”、“暴风客热”范畴。②初起时患眼发痒、发干、有异物及烧灼刺痛感。急性结膜炎的治疗:针灸治疗:取睛明、瞳子髎、合谷、耳尖。前3个犬位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艾灸疗法:取穴:患眼对侧耳郭上部。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以患者施灸处有温热感为度。
-
耳穴放血法
耳穴放血法是用三棱针或小手术刀在耳部穴位及静咏处进行点刺、切割放血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使出血顺利,应在施术前先揉按耳廓,使其充血,消毒后,用三棱针对准耳穴施术部位迅速入约2毫米深,或用手术刀在耳背静脉处进行划割,深约l毫米。10滴,隔日一次,急性病每日一次或一日二次。高血压可在降压沟、耳尖处刺血;
-
瘈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侧伏取穴。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
-
颅息
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
-
望月砂
《全国中草药汇编》:望月砂:拼音名:W nɡYu Shā别名:野兔粪来源:兔目兔科蒙古兔LepustolaiPallas;(《补缺肘后方》)各家论述:1.《本草求真》:兔屎能明目,以除目中浮翳,且痨瘵、五疳、痔漏、蛊食、痘疮等症,服之皆治,亦由热绪毒积而成,得此寒以解热,辛以散结,故能服之有功,若阴气上乘,目障不清,未可用焉。
-
目赤肿痛
指以眼目红肿涩痛为主症的一类急性眼病。目赤肿痛的治疗:针灸治疗:①体针: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③挑治:在肩胛间按压寻找敏感点,或在大椎穴旁开0.5寸处选点挑治。随证配穴外感风热—少商、风池,肝胆火盛—行间。耳针法:选穴眼神门耳尖或耳背静脉方法耳尖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1~
-
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为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手大指、中指挟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数次;《厘正按摩要术》卷三:用左手食、中二指捏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症者,用左大指从阴穴往上经三关揉至曲池,转下经六腑揉至阳穴,名转阳过阴;俱揉几遍,揉毕,再用右大指捏小儿心、肝、脾穴各一下,并各摇几十次,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
-
儿童早老症
硬皮病样皮肤其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皮脂腺萎缩,汗腺一般正常,真皮厚度增加,结缔组织可伸入到皮下组织中。实验研究证明,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度正常,尿中葡糖醛酸)的排泄也正常。Villee等认为本病的主要异常改变与某些结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肌动蛋白、肌凝蛋白和角蛋白的代谢和合成障碍有关。
-
外耳
概述:外耳:1.耳穴名;人的耳壳,最外周是卷曲的耳 (helix),下方悬有耳垂(lobulusauriculae),此外还可见耳屏(tragus)、对耳 (anthelix)、对耳屏(an-titragus)、耳甲(cymbaconchae)、舟状窝(fossanavicularis)、三角窝(fossatriangul-aris)、达尔文点(Darwin’spoint)等部分。
-
蟀谷
蟀谷即率骨。《银海精微》又作蟀骨。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GB8)。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
-
手少阳
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顶上回毛
顶上回毛为百会穴之别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艾炷灸3-7壮;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颞三针
颞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歪,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故称“靳三针”。包括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耳三针、胃三针、舌三针、颞三针等。
-
颞后线
概述:颞后线为(nièhòuxiànMS11posteriortemporalline)为头皮针穴线名。属足少阳胆经。是从率谷到曲鬓的连线。颞后线位于颞部耳上方,在耳尖直上方,自率谷穴到曲鬓穴段。颞后线穴主治病证:颞后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刺激方法:沿皮刺。
-
蟀骨
蟀骨即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GB8)。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
-
率骨
率骨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作蟀谷;《银海精微》又作蟀骨。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GB8)。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一般沿皮刺0.3~
-
耳上发际
概述:耳上发际即耳上。耳上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耳上发际各五十壮。”位置: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与角孙同位。功能主治:主治瘿气、癫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耳上
概述:耳上: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暴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见《类经图翼》。即耳上发际。
-
耳轮
概述:耳 (helix)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分布有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耳尖和耳 1~ ^^脚为耳中穴。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所谓“肾开窍于耳”。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
麝肉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外露,称为獠牙,腹下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开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内白色。从颈下两则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两条白色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斑点,排成4-6纵行。性味:味甘;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补虚消积。
-
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分流术
手术名称: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分流术别名: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转流术分类:胸外科/纵隔手术/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手术治疗ICD编码:39.2301概述:上腔静脉旁路分流术的种类很多,应根据上腔静脉阻塞部位与奇静脉的解剖关系来选择。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右心耳,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图5.8.2.2-4B)。
-
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转流术
手术名称: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分流术别名:螺旋状静脉移植上腔静脉旁路转流术分类:胸外科/纵隔手术/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手术治疗ICD编码:39.2301概述:上腔静脉旁路分流术的种类很多,应根据上腔静脉阻塞部位与奇静脉的解剖关系来选择。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右心耳,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图5.8.2.2-4B)。
-
日光反射耳穴法
日光反射耳穴法为耳穴诊断方法之一。在日光照射下术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患者耳尖部,用右手拇指从下向上轻压对耳 ,对耳 会呈现高度强的横的黄白色道,随即出现高度弱的暗红色道,黄的色道平行排列或阶梯形。 ^^出现阶梯形,凹凸不平,皮肤皱纹粗糙且呈暗红或色区暗是诊断脊椎骨质增生的主要依据。
-
白会
白会即百会。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外三阳五会
外三阳五会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一般沿皮刺0.3~
-
头颞
头颞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头部,眉外端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方2寸,与耳尖平高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记忆力减退。一般沿皮刺0.5~1.5寸。
-
耳角穴
耳角穴为经穴别名。即角孙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
顶上旋毛
顶上旋毛即顶上回毛。《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
苓上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天满
苓上天满即苓上、天满。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晕听区
晕听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上。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
-
趾
概述:趾:1.足趾;足趾·趾:趾指足趾。《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在耳尖下方的对耳 上脚后上部。耳穴·趾位于对耳 上脚的后上方,近耳舟部。主治病症:耳穴·趾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加味参归鹿茸汤
处方:上党参3钱,西当归2钱,鹿茸顶2钱,云茯苓2钱,金银花1钱5分,黑元参1钱,藁本5分,生甘草5分。功能主治:百会疽,发于巅顶正中督脉百会穴,多高大如道士冠,自侧面观之,正对耳尖者。由肾水枯涸,阳火上逆所致。用法用量:水煎服。溃后脓水清稀,气血大虚,宜加黄耆3钱。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
羊耳
皮包脆骨构成,可整用,亦单用耳尖、中段或根部。烹前须刮净小毛,耳根部拉一刀,入清水锅煮透供用。名菜如天津“氽千里风”,河南“芫烹千里风”,陕西“烩千里风”,“清真菜“双凤翠”(羊耳中段制)、“迎风扇”(羊耳尖制)、“龙门角”(羊耳根制)。羊耳还可切丝拌、炝或制汤菜。在中国,猪耳常添加辛香料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