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股
阴股又称股阴。为人体部位名。股指大腿,阴指内侧。大腿内侧称股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腹痛引阴股者。”
-
股癣
絮状表皮癣菌以往也是股癣的常见病原菌,但近年来已较少。中央部位可自愈,经常搔抓可呈苔藓化并伴色素沉着。一般用复方间苯二酚涂剂或1%益康唑或克霉唑霜、2%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特比萘芬霜也可用之。股癣的预防:阴股部经常潮湿是股癣发病的条件之一,体胖多汗者比体瘦者易患本病,因此,局部应保持干燥。
-
臊癣
絮状表皮癣菌以往也是股癣的常见病原菌,但近年来已较少。中央部位可自愈,经常搔抓可呈苔藓化并伴色素沉着。一般用复方间苯二酚涂剂或1%益康唑或克霉唑霜、2%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特比萘芬霜也可用之。股癣的预防:阴股部经常潮湿是股癣发病的条件之一,体胖多汗者比体瘦者易患本病,因此,局部应保持干燥。
-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阳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松弛。
-
摩擦红斑
疾病别名擦烂红斑间擦疹擦烂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摩擦红斑主要为皮肤皱裂处的湿热刺激和互相摩擦所致,多见于肥胖婴儿。本病亦需与侵犯皮肤皱襞处的脂溢性皮炎和擦烂性银屑病作鉴别。治疗方案治疗是直接消除皱襞部皮肤浸渍,红斑时撒布硼酸滑石粉、松花粉等,糜烂渗液时涂布锌氧油或1%甲紫锌氧油。
-
足太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其病症,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扭转疼痛并向上牵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圆癣
是指发生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以疹如钱币有匡廓,瘙痒为特征的癣病。发于阴股部位的称为阴癣(股癣)。圆癣的病因病机:圆癣多由湿热外邪侵袭皮肤或接触传染而得,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处。圆癣的治疗:圆癣一般不需内治,如合并化脓性感染者,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萆藓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圆癣治宜土槿皮酊外搽;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阴中
阴中为人体器官名。指外生殖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为阴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
腋漏
腋漏病名。系指腋下、手足心、腿弯鼠蹊部、阴囊等处出汗。《古今医统》卷七:“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如汗湿污衣,名曰腋漏。”
-
足厥阴心痛
足厥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
腨
腨(shuàn,音涮)又称“腓”,小腿肚。《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
骭骨
骭骨解剖结构名。即胫骨。《灵枢·逆顺肥瘦》:“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
肺病
肺脏的各种病证。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治有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
-
小儿水肿病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分类: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消阴利导煎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消阴利导煎组成:当归2钱,茯苓3钱,白术1钱5分,广皮1钱,厚朴1钱,肉桂5分,附子8分,木通1钱5分,大腹皮1钱5分,牛膝1钱5分,泽泻1钱5分,车前2钱,鲜姜皮1钱,苡仁1两。
-
足厥阴经筋病候
足厥阴经筋病候病证名。《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
香壳散
处方:橘皮(洗,去瓤)制法:为细末。主治:小肠气,脐腹搅痛急,阴股中疼闷,不省人事。《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名:香壳散组成:香附(姜汁炒)3钱,枳壳(炒)2钱,青皮(炒)1钱,陈皮1钱,乌药1钱,赤芍药1钱,蓬术(醋炒)1钱,归尾3钱,红花5分,甘草炙2分,甘草生3分。伤寒愈后,因事触怒,气郁血结,少腹急痛者。
-
髀
概述:髀:1.股(大腿)部;2.股胯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足阳明胃经等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骨度》:“两髀之间广六寸半。”《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折髀。”《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按《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首篇及《针灸甲乙经》卷一第十“髀”作“脾”。
-
体癣
疾病描述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阴股部以外的皮肤)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疾病病因体癣在我国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犬小孢子菌等所引起。
-
湿毒蕴结证
湿毒蕴结证为证候名。指湿邪蕴结成毒,以肌肤、阴股、下肢、趾间等处生疮疡、湿疹,溃烂流水,痒麻疼痛,苔腻,脉濡缓为常见症的证候。
-
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
黄龙藤汤
处方:黄龙藤(切)1升(此樟木上藤也,断以吹气从中贯度者好也)。功能主治:舌强筋缩,牵阴股,引胸腹,胀痛霍乱;宿食不消,霍乱,或干霍乱,或吐痢不止,或不吐痢。用法用量:上1物,以水4升,煮取8合为1服,1剂不止,更至1剂。摘录:《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
即验丹
处方:轻粉(炒)2钱,角石2钱,大黄1钱,黄连1钱,黄芩1钱,光明朱5分,土茯苓3钱。制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椒目大,辰砂为衣。功能主治:疳疮及毒肿发于下部阴股边者。用法用量:每服1分。摘录:《续名家方选》
-
两性畸形
两性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期间分化异常所致的性别畸形,一般根据性染色体、梁色质、性腺及外生殖器的不一致,可分型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睾丸女性化病人在切除两侧睾丸后做阴道成形术;辅助检查1.染色体、染色质检查;3.腹腔镜检查了解盆腔内生殖器及性腺情况,并可采取活组织供组织不检查;
-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瘇
瘇(zhǒng,音肿)通“肿”。浮肿。《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
肺气盛
肺气盛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
赤施
赤施病名。发于大腿内侧之痈疽。出《灵枢·痈疽》:“发于阴股,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证治准绳·外科》:“赤施即股阴疽。”相当于股骨、髋关节结核。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
毛囊角化病
本病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毛囊性疾病,这可由某些缺乏毛囊的部位,如掌跖和口腔粘膜可以发病的事实得到证实。(3)脂溢性角化好发于中年以上成人的面部、手背、躯干和上肢,为褐色扁平斑丘疹,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样改变。近20年来已逐渐用维A酸来治疗本病并替代维生素A。Orfanos用阿维A酯50~治疗的药物包括维甲酸霜剂或凝胶。
-
汗淅疮
汗淅疮的病因病机:《外科启玄》卷九:“肥人多汗,久不洗浴,淹淅皮肤,烂成疮者,痛不可忍。”股癣则边缘常可见小丘疹、小水疱和鳞屑,中央倾向自愈,鳞屑中可查到真菌。2、糜烂而渗液不多者,可外搽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
-
糖尿病性感染
⑥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抵抗力差等。疾病描述:糖尿病性感染引发原因主要由于局部皮肤脱水,多核白细胞机能障碍,皮肤细小血管的损害,神经障碍等及抗体与补体低下,体液因素和激素因素的参与,导致糖尿病控制不良,在明显高血糖和酮中毒的情况下发生。病毒感染:主要为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和尖锐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