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穴
概述:络穴为经穴分类名。后《类经图翼》加入胃之大络虚里而为十六络穴。络穴表: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
十五络脉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别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五络穴的作用:络穴,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十六络脉
概述:络即网络,络脉是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根结
六经根结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主客
概述:主客:1.运气术语;2.脉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针灸配穴中称主要穴为“主”,相配伍穴为“客”。如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与公孙、后溪与申脉、外关与临泣、列缺与照海相配合应用。主客原络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
-
原络配穴法
指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
-
足少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阴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起于大钟穴,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别行走向足太阳经;本络脉病变,脉气厥逆,则心烦胸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实,则闭癃;
-
少冲
所属部位:指端少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除有尺神经的指背支经过外,还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和掌背动脉的指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少冲穴可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之肘臂、手腕、手指疾患。少冲穴主治心痛,心悸,癫狂,中风昏迷,悲喜无常;
-
经始
少冲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少冲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少冲穴的位置少冲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少冲穴的位置(肌肉)少冲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小指上翘,在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除有尺神经的指背支经过外,还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和掌背动脉的指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主心痛而寒。
-
大钟
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肾主水,司二便,大钟近于足跟部,经脉又“贯脊属肾”,故大钟穴可补肾气、滋肾阴,治疗二阴病和腰痛、足跟痛。痴呆,嗜卧;
-
三阳之络
三阳之络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穴。《针灸甲乙经》作飞扬,别名厥阳。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参见飞阳:飞阳为经穴名。
-
主客原络配穴法
主客原络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与其相为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适用于该脏腑经络病。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大肠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合谷,配以肺经的络穴列缺,余类推。
-
主客配穴法
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
-
手阳明络脉
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语译: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该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
手厥阴络脉
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分支在内关穴处走向手少阳经,以沟通手厥阴、少阳表里两经的联系。实,则心痛;【语译】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手心主之别
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的原称(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心系。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
-
胃胳
胃胳指胃经的络穴——丰隆。《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正坐或仰卧取穴。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一般直刺0.8~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足少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5寸处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再向下络于足背。虚证,下肢痿软难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实证,见足部厥冷;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
足太阳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7寸处的飞扬穴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本络脉病变:实证见鼻流清涕、鼻塞、头背疼痛;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虚证,见鼻涕清流,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
手太阳之别
手太阳之别即手太阳络脉的原称。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自腕关节后5寸处的支正穴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取手太阳络穴支正治疗。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长疆
概述:长疆即长强。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督脉之络穴。位置: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功能主治: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或艾条灸5~
-
手阳明之别
手阳明之别即手阳明络脉。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沿臂膊经肩髎,到达下颌角,遍布于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均可取手阳明络穴偏历治疗。虚证可见齿冷,经气痹阻则胸膈痞闷。
-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的原称(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脉从腕上1.5寸的列缺穴处分出,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于鱼际部)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足少阴之别
足少阴之别即足少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脉起于大钟穴,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别行走向足太阳经;另一支与本经并行向上,走于心包下,再向外贯穿腰脊。本络脉病变,脉气厥逆,则心烦胸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内门
内门为经穴别名。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
裂缺
裂缺为穴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如胃胀满疼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胆)等。
-
两关
两关指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二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③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
特定穴
特定穴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等。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为书名。清·吴谦编纂。八卷,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书中主要载述十二经脉循行、经穴分布、周身名位、各症取穴等。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足太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证,见腹内绞痛;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