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阴
元阴即肾阴。与元阳对举,是生命的本元,因称。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景岳全书》传忠录:“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
-
天癸
概述:天癸:1.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马莳注:“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
元精
元精为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为阴精之本,故又称“元阴”。《景岳全书·传忠录》:“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
肾泻
肾泻病名。由肾阴不足所致的泄泻。《医宗粹言》:“元阴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泻。其状则水谷不分;至圃即去,足胫冷,少腹下重,但去有常度,昼夜或一二次,与他证之泻不同,盖元阴之气衰弱,不能健运其水谷故也。”参见肾泄条。
-
阴阳之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补阴益气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补阴益气煎:处方:人参3~功能主治:元阴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血不归经,偏渗前阴,溺血不止,脉软微数者。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滋肾水以济心火,人参扶元气,统血脉,山药补脾益阴,阿胶补阴益血,黄耆补中气以强卫,柴胡疏肝胆以升阳,白芍敛阴和血,茯神渗利宁神,炙草缓中以益胃气也。
-
水火之脏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上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
摄阴煎
处方:活磁石30克地黄首乌龟版鳖甲各15克山茱萸肉白芍山药各6克五味子4.5克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滋阴潜阳。治高年元阴虚损,风阳上扰,耳鸣者。用法用量:上药水煎二次,去滓,食前温服。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
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其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的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青铅六味饮
《证治宝鉴》卷五:方名:青铅六味饮组成: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泽泻、青铅。功效:壮水镇阳。主治:由纵欲而竭其肾真,阳元阴腾或阴伤阳越所致的吐血。
-
下元
下焦元气,指肾气而言。见《脾胃论》:“下元土盛克水,致冲、任、督三脉盛。”肾居下焦,内藏元阴、元阳之气,故称“下元”。
-
头痛·肾精亏虚证
又称肾虚头痛。是指肾精亏虚,以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或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头痛·肾精亏虚证的病因病机:肾中元阴或元阳虚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头痛》:“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汤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参汤下。”
-
真气
《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
元阳
元阳即肾阳。与元阴对举,是生命的本元,因称。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肾阳是肾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肾所藏之精,需赖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分器官组织的繁殖后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的功能,需命门之火温煦,才能完成正常的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任务。
-
肾阴
肾阴即肾之阴气,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之宁静、滋润、濡养和成形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
-
补水益元汤
用法用量: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枣仁3钱,茯神1钱;若胸中有痰不舒,减熟地去五味,加瓜蒌、贝母、姜汁、竹沥;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补骨脂、生地黄;厥加附子;如禀气壮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无犯元阳;归、芍补血坚志,安魂定魄,与熟地同用,峻补真阴,此四味大补元阴之圣药也;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元气之根
元气之根为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阴精、阳气的根源,故称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
原气
原气又称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原气禀受于先天,赖后天荣养而滋生,因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
柴胡参术汤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熟地黄白芍各4.5克甘草(蜜制)2.4克川芎2.1克当归身6克青皮1.2克柴胡0.9克功能主治:养血补气,疏肝解郁。主怒伤元阴元阳,眼目昏花,视物不明。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
固真散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固真散:处方:白龙骨30克韭子30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涩精固气,暖下元。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圣惠》《慎斋遗书》卷七:方名:固真散组成:山药、芡实、莲肉、茯苓各等分。主治:元阴不足之肾泄,水谷不分,至而即去,去有常度,日夜一次或二次。用法用量:兼服补阴之剂。
-
回生汤
处方:南沙参2两,麦冬(去心)3钱,云茯苓2钱,生地黄5钱,当归1钱,犀角尖2钱,黄连1钱,黄芩2钱,山栀子1钱,丹皮2钱,知母2钱,滑石(水飞)3钱,甘草8分,蝉蜕壳1枚,白僵蚕2钱,钗石斛4钱,玄明粉2钱,黄蜜3钱。功能主治:扶元气,救元阴,除邪定风,解释毒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下玄明粉、黄蜜,和匀,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