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痈
发于舌下如生一小舌样,连喉肿痛者名(chā插)舌喉痈;病因病机:多因六腑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邪毒之气上冲咽喉,或过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所致;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伤七情郁结成痈毒生喉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咽喉痈
辨证分析本病多因肺胃素有积热,又被风热邪毒侵袭,外邪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热灼血肉,以致腐坏成痈。里喉痈位于喉底,下喉痈位于会厌,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甚者发生窒息。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黄连清喉饮
处方:川连1钱,桔梗1钱5分,牛蒡子1钱5分(炒),玄参1钱5分,赤芍1钱5分,荆芥1钱5分,甘草1钱,连翘1钱5分,黄芩1钱5分,天花粉1钱5分,射干1钱5分,防风1钱5分。喉间红肿疼痛。用法用量:此方治喉痈实火证也。若寒,必先投苏子利喉汤一、二剂,不应,且有口干便秘烦热之证,方可用之。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
翠羽草
来源: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全草。分枝向上层伸,其上复为互生、羽状、又状分枝的小枝,末回小枝连叶宽4~孢子叶密生,向上,卵状披针形,长2.5毫米,有中脉。小孢子基部有冠毛状突出物,中部有多枚成行的小刺。治黄疸,痢疾,水肿,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喉痈,痔漏,刀伤,烫伤。⑤《福建民间草药》:利尿,逐水,止痢。
-
塞鼻法
用井水磨陈金墨、灯草蘸塞鼻治衄血;鼻疮:辛夷膏(《中国民间疗法》)辛夷O.3g,白芷1.5g,藁本、甘草、当归各0.9g,清酒120ml,羊髓360g,共为细末,和入清酒、羊髓,银或石器盛,火上煎3~鼻衄:大黄散(《中药外治方药手册》)大黄炭(生大黄,明火烧至七八成)适量,碾成细末,装瓶备用。主治喉痈初期。
-
夹疽
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夹喉疽
夹喉疽为病名。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
-
扁桃体周围脓肿
概述扁桃体周围脓肿(peritonsillarabscess)为扁桃体周围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又名脓性蜂窝组织炎性咽峡炎,中医称为“喉痈”。若为前上位脓肿,患侧舌腭弓上部及软腭充血、肿胀,明显隆起,扁桃体覆以脓性分泌物,被推向内下方,悬雍垂充血肿胀转向对侧;炎症扩散可经咽侧壁侵入咽旁隙,形成咽旁脓肿。
-
千金内托散
处方:人参当归桔梗连翘甘草川芎青皮陈皮赤芍瓜蒌天花粉金银花厚朴防风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喉蛾、喉痈、舌痈,五日后,有脓成之势,不宜再进退火之药者。
-
声哑喉痈
声哑喉痈病名。《喉科秘旨》卷下:“受寒太重,肺脉太重,肺脉闭塞以致声哑,饮食难进,或有烂斑…”这种情况属于肺受寒邪而致,治宜温散寒邪,利咽开音,方用喉科六味汤加减。别名,火毒上炎也可导致本病。除见声哑、咽喉肿疼外,还兼见口舌生疮,口腔咽喉红赤等症状。治宜泻火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参见喉痈条。
-
噙化法
概述:噙化法(methodofmelt-in-mouth)为中医治法名。主治实热型舌疮。(3):34)麝香1.5g,陈皮10g,白芷10g,桔梗10g,梅片10g,硼砂12g,僵蚕12g,黄连8g,儿茶10g,朱砂12g,连翘10g,甘草8g,玄明粉12g,牛蒡子10g,豆根10g,上药分另IJ力Ⅱ工,共研极细末,密封瓶内。功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主治慢性扁桃体炎。
-
王荫陵
王荫陵为清代医家,字本高,新安婺源县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有儒生,暑月患喉痈,咽喉肿塞。陵用针法,数日而愈。江西布商,患走马牙疳,牙痕腐臭,已变黑色,数日饮食不下,请诊之,渐愈。(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
-
夹喉痈
夹喉痈为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喉痈发项前中,肝肺积热塞喉凶,脓成若不急速刺,溃穿咽喉何以生。”指痈生于颈前正中,结喉之上,颏以下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万应吹喉散
处方:牛黄3克珍珠3克灯草炭9克梅片3克黄柏9克甘草9克血竭9克乳香1.5克朱砂3克儿茶15克白芷6克薄荷21克青黛9克制法:各研细末,和匀。功能主治:治喉痹,喉风,乳蛾,喉痈,阴虚咽痛。主治:喉痈、喉痹、喉痧、缠喉风、双单乳蛾,阴虚咽喉痛。
-
西瓜霜润喉片
概述:西瓜霜润喉片为中成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检查:本品除崩解时限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1页)。用于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喉痹,喉痈,喉蛾,口糜,口舌生疮,牙痈,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上呼吸道及口腔疾病。
-
里喉痈
是指以咽痛剧烈,高热,颈项转动不利,喉底红肿隆起为主要表现的喉痈。病因病机:多由肺胃热蕴,痰火邪毒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喉关之内及其周围漫肿疼痛,继之焮红高肿,颈部臖核,吞咽困难,汤水难入,甚则肿寒咽喉,疼痛增剧,呼吸困难,寒热大作,呛咳痰鸣(《中医喉科学讲义》)。或含化六神丸。外吹冰硼散。
-
双喉痈
双喉痈为病名。《咽喉经验秘传》:“此症因心肺停受郁热,风痰上越脏腑。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在中者为热痈;在下者为页育也。要识得标本,然后治其有余不足。”参见元痈、热痈、页育:元痈为病名。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
-
页育
页育为病名。指喉痈之生于低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
-
乌龙胆
《串雅外编》卷三:方名:乌龙胆组成:明矾末(盛猪胆中,风干,研末)。主治:一切喉症,喉蛾,喉痈。用法用量:每吹1钱。取涎立效。
-
声哑喉
声哑喉病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寒伏肺家,不肿不红,又无烂点,惟觉干痛,但食粥,不能吃饭。”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本病因寒而致,故应与喉痛、喉痈等加以区别。
-
热痈
热痈病名。凡喉痈生于喉之正中者即称为热痈。
-
结喉痈
结喉痈病名。《证治准绳·外科》卷三:“问当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即疽生颈前正中,结喉之上,颏以下者,证见红肿灼痛,颈肿胀,甚则肿塞咽喉,汤水难咽,伴寒战发热等。多因肝肺积热壅痰,上冲塞喉所致。治宜:解毒、泻火、化痰、消肿。方选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加减。外治参痈条。
-
兜腮痈
兜腮痈病名。亦名兜腮喉痈。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增删喉科心法》有:“此症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治宜解毒,消肿,止痛。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物可选用穿山甲、当归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红花、乳香等。若成漏管者,应加人参、茯苓等药内托之。余可参见喉痈条。
-
单喉痈
单喉痈病名。系指咽喉一侧红肿疼痛,身热背寒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喉科指掌》卷五。有红点者,多由风火引起,治宜疏风降火,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无红点者,多由风寒引起,治宜疏风散寒,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
马牙消散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马牙消散:处方:马牙消30克(细锉)朱砂30克(细研)龙齿30克犀角屑30克黄芩30克甘草3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细过罗为散,研匀。摘录:《圣惠》卷八十九《圣惠》卷三十三:马牙消散:别名:白龙散处方:马牙消半两,黄连末1两,硇砂半分,芦荟末1分,珍珠末1分,龙脑半分。主治:心黄。
-
清咽消毒剂
处方:薄荷10克金银花10克野菊花15克生甘草6克沙参10克土茯苓15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秽利咽。治白喉、喉痈、喉风、乳蛾。用法用量:水煎滤清,每剂得300毫升。含漱,一日四至六次。摘录:《中医外科学》
-
治喉散
处方:冰片1克僵蚕1.5克硼砂7.5克芒消23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喉痈,喉蛾。用法用量:吹喉内患处。摘录:《同寿录》卷二
-
内造蟾酥丸
《洞天奥旨》卷十四:组成:蟾酥3钱(酒化),轻粉5分,枯矾1钱,寒水石1钱,铜绿1钱,乳香1钱,胆矾1钱,麝香1钱,雄黄1钱,蜗牛21个,朱砂3钱(为衣)。主治:一切恶毒、发背、痈疽、鱼口、对口、喉闭、喉痈、喉瘾疹、三十六种疔、任节疔、红丝疔,及蛇伤虎咬、疯犬所伤。
-
玉匙开关散
《药奁启秘》:组成:牙皂1钱,明矾1钱(入蜒蛐2条拌匀,阴干),火消1钱半,腰黄3分,硼砂1钱半,僵蚕1钱,山豆根1钱,冰片3分。主治:喉风、喉痈、乳蛾。加减:痰多者,加胆矾;热甚者,加朴消;夏令潮湿,加龙骨;腐烂者,加轻粉。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苏子利喉汤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组成:苏子2钱,前胡2钱,赤芍2钱,甘草1钱,桔梗1钱,玄参1钱5分,连翘1钱5分,浙贝1钱5分。主治:喉痈,喉间红肿疼痛,无别形状。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宜先服苏子利喉汤1剂,接后服黄连清喉饮,外吹珍珠散即愈。
-
万应喉中散
主治:喉痹,缠喉风,双单乳蛾,喉痈,喉疮,阴虚咽痛。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照药称准分两,和匀,再研极细无声,瓷瓶贮好,勿令泄气。用药禁忌:戒口为要。
-
秘传洞关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洞关散组成:珍珠5分,牛黄3分,片脑3分,麝香3分,朱砂1钱。主治:喉痈。用法用量:用少许,吹入喉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猪胆矾
《梅氏验方新编》卷一:方名:猪胆矾组成:雄猪胆1个(腊月8日取)。主治:单乳蛾、喉癣、喉痈肿痛,吞咽不下,命在须臾者。制备方法:上装入白矾末,阴干,为末;次年腊月8日再取猪胆,入前猪胆末,如此3-4次。用药禁忌:虚火喉症忌用。
-
中医喉科学
概述:中医喉科学:1.中医耳鼻喉科的分支学科;该学科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呼吸发声、辨识五味、脏腑关系等方面,研究其病因病机。具体包括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口齿唇舌等类病证的辨证与防治方法。《中医喉科学》为喉科著作。从邪毒侵犯、火热上蒸、痰浊瘀阻三方面分析其病机,再结合脉证概括诊断方法。
-
(虫天^韭)舌喉痈
(虫天^韭)舌喉痈病名。系指舌下血脉胀起疼痛,状如小舌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虫天^韭)舌,连喉肿痛即为喉痈。”也即(虫天^韭)舌喉痈。详见该条。
-
猛疽
猛疽病名。系指咽喉焮红,浸肿疼痛甚则化脓塞咽的疾病。《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描述该病“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故曰猛疽。其原因多由肺肝二经蕴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该病类似今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参见喉痈条。
-
喉枪
喉枪喉科器械名称。①系指咽喉部喷粉器。该器械状如扁鼓,以薄铜片制成,直径约5-7厘米。前部连以空铜管,该管可自由伸缩,末端呈斜面,可置药粉,手按其鼓面产生气体冲出药粉可达患处。②系指专用于喉痈的切开器械。为金属管一根,中藏小刀,上有板键,小刀可露可藏,便于使用。
-
三金西瓜霜
药品说明书:性状:本品为淡红色的片;气芳香,味甜而辛凉。主要成份:西瓜霜,冰片,薄荷脑等。功能主治:清音利咽,消肿止痛。用于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喉痹,喉痈,喉蛾,口糜,口舌生疮,牙痈;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病。
-
碧丹
处方:玉丹3分,百草霜半匙(研细),灯草灰(如瓦灰色)1厘,甘草末3匙,薄荷末2分(研极细),好冰片半分(多加尤妙)。单双鹅、连珠鹅、喉痈、喉癣、喉菌初起、缠喉风、牙齩、牙疔毒、舌痈、紫舌胀、木舌重舌初起、上颚痈、颈痈、面痈、托腮。②《杂病源流犀烛》有牙皂少许。摘录:《尤氏喉科秘书》
-
膏子药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膏子药:处方:天门冬(去心)2两,麦门冬(去心)半两,黄柏(蜜炙)2两,知母1两半,当归身1两,白芍药1两,白术8钱,菖蒲1两半,甘草半两。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尤氏喉科秘书》:方名:膏子药别名:蜜调药、膏滋药组成:薄荷、玉丹、川贝母、灯草灰、甘草、冰片、百草霜。
-
凤凰退
概述:凤凰退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即《医学入门·本草》记载的凤凰衣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功能主治:养阴,润肺,开音,止咳;1.治久咳咽痛,失音。2.治口疮,口疳,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目翳,研末点眼。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蛋白,其中杂有少量黏蛋白纤维(Mucinfibers)。
-
外喉痈
外喉痈为病证名。即外证喉痈。症见颏下、正咽喉之外皆肿,外形如馒首,色红疼痛,有碍饮食吞咽。《喉科秘旨》卷下:“此症生于颌下天突穴之上,内外皆肿,饮食有碍,初起无痰涎,内不见形迹,此风毒之痈也。”治宜解毒、祛风、泻火、消肿。用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或外敷如意金黄散。
-
回生草
概述:回生草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翠云草之别名。别名:翠羽草、地柏叶、回生草、蓝地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湿,止血,解毒。1.治肠炎,痢疾,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湿痹痛,水肿,泌尿系感染,肺结核咯血,鼻衄,喉痈。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喉科指掌
概述:《喉科指掌》为中医喉科著作。清·张宗良撰。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
-
元痈
元痈为病名,系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双喉痈篇认为:“……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舌天^韭)舌喉痈
(舌天^韭)舌喉痈病名。系指舌下肿起如小舌,连喉肿痛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本病多由体胖形盛之人,血热气盛,感受外邪或过食肥甘醇酒,以致湿热薰蒸酿痰而成,治宜凉血解毒,祛痰消肿。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上腭痈
概述:上腭痈:1.上腭疮;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治疗: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淡白喉痈
淡白喉痈病名。系指喉痈其色淡白的病证。《喉科指掌》卷五认为:此症其色不红,身发寒热,六脉俱紧,若用寒凉之剂,七日之内必成脓。本病的原因是脾肺受寒。治宜温散寒邪,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真功丹
处方:大冰片0.3克真熊胆3克(阴干,临用乳细末)炉甘石3克(用羌活煎汤,煅七次,飞去脚,晒干用)硼砂3克牙消0.6克制法:共乳极细末。摘录:《重楼玉钥》卷上《玉钥》卷上:方名:真功丹组成:大冰片1分,真熊胆1钱(阴干,临用乳细末),芦甘石1钱(用羌活煎汤煅7次,飞去脚,晒干用),硼砂1钱,牙消2分。一切喉痈。
-
地柏叶
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柏叶:地柏叶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翠云草之别名。别名:翠羽草、地柏叶、回生草、蓝地柏。1.治肠炎,痢疾,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湿痹痛,水肿,泌尿系感染,肺结核咯血,鼻衄,喉痈。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利咽,利湿消肿,止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