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忠录
《传忠录》为医论著作。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肾上连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虚则不能助肺吸气,可见气短气促、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等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
-
口干
《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口干的病因病机: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气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口干的治疗:阴虚津少者,治宜养阴生津,可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方治疗。
-
大实有羸状
大实有羸状为病证名,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
-
表虚证
指风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牡蛎散之属。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表实证
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方。表证多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引起。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以攻为补
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
以补为攻
疾病出现邪实证名,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正气得复则能驱邪外出,这就是以补为攻的治法。如温病胃肠津液亏损,燥热内结而便秘不通,用增液汤增水行舟以除去肠中燥热所结,即属此法。
-
叶香侣
叶香侣即叶慕樵。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
-
里证
里寒证:里寒证是以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即以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十问
十问是古人所总结的问诊十项重点内容,文献所载略有出入,一般指问寒热、问出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胸胁、问耳聋、问口渴、问旧病、问病因等。《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
热厥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阴盛格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戴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景岳全书
概述:《景岳全书》为中医综合性医书。明代张景岳撰于1624年。主要内容: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麻疹论、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全书取材广泛,择取诸家精要,对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治法以温补为主,创制新方二卷。1949年后有影印本。
-
元阴
元阴即肾阴。与元阳对举,是生命的本元,因称。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景岳全书》传忠录:“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
-
叶慕樵
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均有刊本行世。
-
阳虚证
概述:阳虚证(yangdeficiencysyndrome)为证候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又称“虚寒证”。症状:《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蜷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
真寒假热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阳盛格阴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卫气虚
卫气虚为病机。患者多表现为寒温不适,对气候变化适应力下降,易患感冒,平素有自汗、多汗、不耐劳、不耐寒暑等倾向,外感时则常见表虚证。指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阴证似阳
概述:阴证似阳为证候名。真寒假热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症状及治疗:《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万病回春·阴证似阳》:“阴症似阳者,发热烦躁,或欲坐井中,揭去衣被,面赤目赤…
-
阳证似阴
概述:阳证似阴为证候名。辨证论治:《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为证候名。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
元精
元精为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为阴精之本,故又称“元阴”。《景岳全书·传忠录》:“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
元气之根
元气之根为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阴精、阳气的根源,故称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
至虚有盛候
至虚有盛候指虚弱证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出现类似盛实的假象。如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的虚证,病甚则见胀满不食,气郁不舒,二便不利等盛候。参见真虚假实:真虚假实为病机。但患者畏寒喜按,不渴或喜热饮,舌质胖嫩而淡润,脉弦而无力,直须补气补血,则腹痛便秘可除。
-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