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玉抱肚法
玉抱肚法为药物敷贴法之一。《针灸资生经》:“治心腹冷痛玉抱肚法:针砂四两,炒似烟出,入白矾半两,硇砂、粉霜各半钱,新水拌匀微湿。以皮纸贴安怀中,候热发,置脐中、气海、石门、关元穴,大补本元。如药力尽,却曝干,再入矾等,依旧热。舍弟叔浩传一方,只有针砂、泥矾,功效亦同。”
-
引火法
引火为药物敷贴法的一种。意指能起引火归源的作用。出《串雅外编》:“引火法:人病厥逆之症,不敢用药。吴茱萸一两为末,以面半两,水调成糊,以布摊成膏,贴涌泉穴内,则手足不逆矣。又法: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贴涌泉穴上。”
-
鼠乳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又称“水瘊子”。是指以多发于躯干、四肢,呈粟米、绿豆大小,半球形隆起,中有脐窝,表面光滑,形如鼠乳为主要表现的疣。鼠乳的病因病机:鼠乳由于风邪搏于肌肤,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挑刺法:用消毒针将疣顶端挑破,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涂患处。
-
口腔病外治法
口腔病外治法是对口腔科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及辨证结果,选用不同药物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处理或施行手术、手法的治疗方法。刺割法:又称砭镰法或飞针法,用消毒刀尖或三棱针块逮刺割患处,使疡毒瘀血宣泄、热毒外散、肿毒消退的方法,分浅刺、切开及摘除赘生物等,适用于急性阳症痈疮成脓前后,血疱、牙菌、息肉增生等。
-
间接贴敷法
间接贴敷法为穴位敷贴法之一。将磁铁片等放到布袋中置于穴位上,使穴位接受磁场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直接贴敷法
直接贴敷法为穴位敷贴法之一。指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等,将磁铁片直接贴敷于穴位或痛点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理瀹骈文
概述:《理瀹骈文》为中医外治法著作。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
-
略血药物敷贴法
咯血药物敷贴法是将某些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上,以治疗咯血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是:取新鲜大蒜10g去皮捣泥,硫磺末6g,冰片3g,混合调匀,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敷两足涌泉穴,隔日换药。该法治疗反复小量咯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