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
颐面颊。《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颐先赤。”修养,保养。《医说·食无求饱》:“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顺颐养也。”
-
隐曲不利
隐曲不利病证名。指二便不通畅。《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按《太素》“肌”作“颐”)。
-
廉颐
廉颐形容面颊清瘦,颐部如棱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水形之人……面不平,大头,廉颐。”一说当作“广颐”。
-
颐颐
颐颐怡然自得的样子。《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张介宾注:“颐颐,自得貌。”
-
叶慕樵
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均有刊本行世。
-
通髯
通髯解剖结构名。指两颊连及耳鬓的须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盛则通髯美长。”《汉书·高祖纪》颜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
脾冷多涎
脾冷多涎病证名。又名捏破涎涡儿。《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
李审
李审宋代(?)医家。生平履贯未详,尝撰《颐神论》,系养生著作,未见行世。
-
却
却是指经脉进而又退称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
口下黄肥疮
口下黄肥疮为病证名。指小儿流涎,口下肥烂而有黄汁渗出者。《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渍于颐,生疮黄汁出,浸淫肥烂挟热者,疮汁则多也。”治宜清热燥湿。治宜用碧玉散外搽。
-
陈时荣
陈时荣为明代针灸家。字颐春。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医理,尤妙针灸。据《松江府志》载:路遇一女昏厥,荣以布沾井水渍委中穴,刺出血,遂苏。
-
陈颐春
陈颐春即陈时荣。陈时荣为明代针灸家。字颐春。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医理,尤妙针灸。据《松江府志》载:路遇一女昏厥,荣以布沾井水渍委中穴,刺出血,遂苏。
-
叶香侣
叶香侣即叶慕樵。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
-
虞悰
虞悰(435-499年)南北朝时医生。字景豫,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北齐武帝萧颐未即位前,悰与之交厚。后受封为高官,善调饮食,武帝尝诣其家,酒醉后,悰予醒酒方疗之。
-
寿人法
《寿人法》为书名。1卷。清·汪晸撰。撰年不详。书中记述导引坐功等8种方法,内容简短,后收入《颐生集》中。
-
鼓颔
鼓颔上下牙不自主碰击、颐颊颤动。《灵枢·寒热病》:“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毫毛,伸欠仍作,寒栗鼓颔。”